冬至是什麼意思有哪些習俗

  冬至節氣到來,預示進入最寒冷的時候,冬至這天開始,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冬至的含義與習俗,一起來看一看吧。

  冬至的含義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冬至的習俗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祭祀祖先,湯圓是必不可少的。秋收過後,新糯上場,家家戶戶早已舂好糯米粉,便做起湯圓來了。湯圓有多種,一般以糯米粉為皮,紅糖塊作餡,叫糖心湯圓;也有把炒熟的芝麻、花生攪碎與砂糖拌勻作餡的,叫芝麻湯圓;有將溼糯米粉搓圓壓扁,以濃濃的薑糖水煮之,謂之糖包湯圓,又叫“糖不甩”;還有一種是鹹湯圓,不包餡,以豬肉、蝦米、蘿蔔崐絲、芥菜絲滾湯煮之。

  拜祭祖先後,家人圍桌共食湯圓,取閤家團圓之意。除閤家共食外,還要分贈鄰舍,共慶豐收。有首民謠唱道:“十一月,雲冬至,家家戶戶煮圓餈,扛***捧***碗婆婆共隔***鄰***籬,唔扛大姐一肚氣。”雖然冬至湯圓家家有,仍需互相饋贈,以示相敬睦鄰。秋收之後,冬至到來,又要為明年的生計作準備了。農民生活,此時外馳內張,從生產生活的安排和經濟開支這個角度上說,確是“冬至大過年”了。

  冬至氣候特徵

  1、日照時間短

  冬至前後,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少,但這時地面在夏半時積蓄的熱量還可提供一定的補充,故這時氣溫還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冬至後白晝時間日漸增長。但是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仍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所以在短期內氣溫仍繼續下降。我國除少數海島和海濱區域性地區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之說,天文學上也把“冬至”規定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

  2、氣溫走低氣候寒冷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