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時節的習俗有哪些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周朝時冬至被定為元旦,此後雖然取消了,但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有在冬至節祭天的傳統。可以想見冬至節在古時候是一個很受重視的節日。下面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冬至時節的習俗。

  冬至時節的習俗

  吃餃子。

  在農村冬至時每家每戶都會包餃子,吃餃子是冬至那一天必不可少的。

  吃餛飩。

  在北京和我國北方地區冬至這天要吃餛飩。

  吃狗肉。

  民間很多地方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希望為明年帶來好運。

  吃丸子。  我國的南方地區每年冬至時用糯米粉把調好的餡包成團,全家食用或者饋贈親朋,意味著團團圓圓的意思。

  祭祀。

  我國很多地方在冬至這一天都要祭拜祖先和掃墓。沿海地區的漁民還有祭拜海神的習俗,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

  冬至的含義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日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少,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曆一月、二月,我國大部分地區已入春,因此有"九九豔陽天"的說法。

  冬至民間飲食習俗

  老北京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民間傳說: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河南人吃餃子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

  民間傳說: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民間傳說: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江南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