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公務員面試熱點

  廣西公務員面試開始啦!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廣西公務員面試題目的文章,歡迎閱讀。

  篇1

  單獨二胎政策細則陸續出臺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對很多家庭來說,今年是家裡迎來第二個孩子的時候。自從單獨二孩政策放開後,各地相繼進行了與之相關的調研,目前已經有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全面實施“單獨二孩”新政,其他省市也將會在3月左右陸續出臺細則。

  有人歡喜有人愁,做父母的,能夠迎來自己的第二個孩子,自然是幸福無比,但是隨之而來的擔心和煩惱也隨之而來。多增加一個孩子,對家庭的精力和財力都是一種考驗,對社會的承載力更是一種挑戰,而醫院,就是首當其衝。

  據說曾經有一家醫院的院長在聽到單獨二孩政策放開後,忍不住脫口而出:天哪,產科怕是得爆棚了!那麼這位院長的預言是不是變成現實了呢?各地單獨二孩細則落實後,醫院能否應對即將到來的生育潮?中國之聲春節系列節目,面對單獨二孩政策的放開,醫院準備好了嗎?

  家住三堤口辦的黃志剛在馬年春節之前就高興地從計生工作人員手中領到了《生育證》,這是單獨二孩政策正式落地後,安徽淮北發出的第一張“單獨二孩”生育證。對很多家庭而言,即將迎來第二個孩子,自然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但擔心也相隨而來。

  "平時醫院人特別多,從懷上孩子圍保開始,呀,都特別難,整天就跟打仗一樣,而且好的醫院大家都想去,就是人就特別多。擔心,將來人會更多吧。"

  現在儘管全國大多數地方還在制定單獨二孩的具體細則,遠沒有迎來生育高峰,但不少產科就已經人滿為患,加床現象早就不算稀奇了。鄭州市人民人醫院剛剛生完孩子的張女士說:

  張女士:剛開始進來的時候人特別多,我是加床,大房間,休息也不好。來這生產的人確實挺多的。

  淮南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周萍說,“單獨兩孩政策,對多數人來說都是一件好事,但對醫院而言,是個不利的訊息。” 因為“大量高危人群集中生育,醫院承受不了。此外,孕前免費優生檢查的數量急劇上升,也給醫院帶來困難。”

  周萍:如果這個二胎放開以後,對於我們來講,常年加床的狀態肯定是持續存在。特別是二胎放開過以後,高齡的產婦會增加。高齡產婦她跟適應年齡來比,她的流產率會增加、難產率會增加、病發症,特別是孕期的糖尿病、高血壓也會增加,手術大出血也會增加。

  在全國不少地方尤其是一二線城市,婦產科長期床位緊缺,門診人滿為患,面對二孩政策放開和即將來臨的出生高峰,怎麼化解單獨二孩政策對醫院帶來的壓力成為待解難題。

  浙江省婦保再生育諮詢門診已經開始接受患者諮詢,醫院產科主任賀晶說,新門診整合的是各科室的資源。

  賀晶:如果孕婦情況比較簡單,那醫生在看門診的時候就可以解決了,你可以生或者不可以。假如這個人牽扯到以前生過很嚴重的心臟病,憑一個產科經驗還不夠,那這個病例肯定要留下來,我們再進行一個討論。

  賀晶說,新科室既讓年輕父母在掛號時會更為方便,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生育的質量。

  賀晶:我說得通俗一點,這個人能不能夠生第二個,告訴她行還是不行,如果行,她在懷孕的早期應該注意什麼,中期注意什麼,晚期注意什麼。也就是我們說得簡單點,就是保證產科的質量和孕婦的安全。

  目前,安徽一些大醫院已著手改建、擴建、新建,以增加床位,擴大服務能力,改善服務條件,從根本上緩解目前的矛盾。

  淮南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務科副科長洪德瑞:我們現在從硬體上,我們的門診大樓正在建設中,很快就會投入使用,當門診大樓投入使用以後,我們婦產科的門診診室比現在增加了好幾個。

  洪德瑞表示,未來產婦的住院條件也將得到改善。

  洪德瑞:住院部這一塊,我們現在婦產科已經是兩層大樓,為了迎接這一塊,我們院裡會根據病人量的實際情況,內部做一個適當的調整,來做好產婦她們的生育檢查,還有懷孕後的孕檢和下一步的分娩,這一塊接診的工作。

  在北京,醫院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三級醫院人滿為患,二、一級助產機構利用率不足。對此,北京市相關部門表示,將採取多種措施擴增產科床位比重,加大急救裝置配備。

  河南省人口計生委初步統計並組織有關人口專家進行測算,河南在政策平穩實施情況下,平均每年多生的人口數大約在5—8萬之間。廣東每年約增加10萬至13萬新生兒,而北京,每年則會多出生3萬到5萬人。

  隨著各地單獨二孩政策細則的出臺,今年開始,這些資料就不會只停留在紙上了,不少醫院將迎來更多的準媽媽生產。各地新增人口數量不同,醫院數量不一,如何因地制宜採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今年,相關部門還需未雨綢繆。

  篇2

  領略漢字風采 傳承中華文化

  隨著電子化時代的到來,我們已經離不開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等產品。電子產品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書寫漢字的問題。在學校期間,學生們還會手寫,一旦走上工作崗位許多人在偶爾提筆寫字時,常會出現錯字。

  近來,中央電視臺一檔漢字聽寫類節目吸引了觀眾。由於中考高考的需要,中學生會寫的字或許是最多的。目前正在央視熱播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參賽選手就是以初二學生為主。從今年8月這檔節目在每週五“黃金時段”推出以來,觀眾的關注度持續攀高,掀起一場聽寫漢字的熱潮。據央視統計,“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後同時段收視率飆升4倍,微博話題登頂熱門榜,點選突破18萬,百度搜索高達42萬。

  漢字聽寫類節目何以能夠吸引觀眾?難道僅僅是個“書寫”問題?顯然,節目中出的一道道漢字聽寫題,讓一些觀眾不得不給自己貼上“文盲”的標籤。對不少離開校園已久的人來說,不只是一些結構複雜、罕見使用的漢字讓人寫不下來,更有一些筆畫簡單而“高頻”的漢字讓人“舉白旗”。當然也就有了在“慚愧”之下的“繼續看”,或者“興趣”之中的“娛樂看”。

  但是,往深處想一想,並無奢華場面和明星陣容的漢字聽寫類節目甫一問世,便以其益智的清麗身姿和積極的文化情懷,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創下全國收視佳績。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它喚醒了深藏在炎黃子孫心中而在鍵盤時代淡忘了的漢字情結。這樣的節目,達到了“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的效果,可以說是媒體社會責任的一種具體體現。

  中國漢字被錯“書寫”,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普及,在給漢字的書寫、傳播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提筆忘字”、“寫字不規範”等問題,對漢字書寫和傳承提出了挑戰。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標誌與載體,提倡正確“書寫”,是因為書寫是漢字的基本屬性,是漢字傳播的前提。中華民族文化,綿延數千年,固然不只在文字本身。但那些珠圓玉潤、形象飽滿、栩栩如生的漢字,若在我們的忽視與冷漠中,慢慢成為歷史的遺蹟,豈不是有愧於先人一筆一畫刻鑿出來的古老文明?

  說起傳承中華文化,大家都認為很重要,很必要。但在行動上,一些人似乎又成為“旁觀者”,強調客觀原因多,查詢自我責任少;等待別人先做的多,自己率先幹起來的少;巨集觀的話說得比較多,具體實事抓得少。漢字聽寫類節目主辦者以自身行動,踐行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

  從漢字聽寫類節目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到傳承中華文化需要堅守與創新並舉。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是我們最值得儲存和珍惜的文化瑰寶,要弘揚漢字,需能開拓漢字的藝術美。要讓漢字進入百姓的生活,進入我們的藝術領域,讓人們感到美,感到震撼自己的心。在這方面,我們的媒體不僅有責任,而且完全可以有能力啟用漢字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重新煥發漢字所承載的傳統文化的想象力,讓漢字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獲得新的生命力。

  當然,正能量的傳播,關鍵是提高新聞宣傳和文化傳播的質量和水平,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談到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時指出,“人民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要認真研究不同群眾思想文化需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提高群眾素養,是宣傳思想工作艱鉅而重大的使命,必須從一點一滴做起,長期積累,持之以恆。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就一定會通過“以字育德,以字啟智,以字修身,以字促美”,實現提高“軟實力”的目的。

  其實,看似輕鬆的比賽,選手們在螢幕前的“神級”、“大師級”表現,建立在其平時廣泛積累和參賽前突擊複習的基礎上。那些讓觀眾歎為觀止的漢字、難詞……或出現在中學的課文中,或出現在試卷上,或在老師整理的材料裡,他們曾花費不少心思記憶。同樣的,漢字的傳播也是要經歷大家刻苦地學習與長時間的積累。俗話說,見字如見人,一個人書寫的漢字形態可以反映他的品性。我們一定要重視漢字的書寫,為中華燦爛文化的傳承盡一份力。讓我們一起領略漢字風采,傳承中華文化!

  篇3

  拒絕漢字危機

  【背景連結】

  《漢字英雄》是河南廣電全媒體力推的原創文化類節目,近期,每週四、五21:25在河南衛視與愛奇藝聯動播出。央視索福瑞全國71城市最新收視資料顯示,7月19日晚在河南衛視播出的《漢字英雄》節目平均收視率超0.6%,最高收視率達0.8%以上,位居全國同時段電視收視排名第七,遠遠超越多家衛視老牌綜藝節目。除在傳統電視平臺首秀告捷外,《漢字英雄》特別推出同名手機APP“漢字英雄”,僅在節目播出第一週,總體下載量就已衝破10萬,與節目形成良好互動。

  不久,中央電視臺一檔《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也相繼推出,吸引了大批觀眾。這檔節目邀請了國內最權威語言專家擔任裁判和解說,央視著名播音員將輪番擔任讀詞考官,全國31個省市區和港澳臺及外籍學生將組成32支代表隊參賽,最終決出一名年度漢字聽寫冠軍。這檔節目自從每週五“黃金時段”推出以來,觀眾的關注度持續攀高,掀起一場聽寫漢字的熱潮。

  【熱點分析】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誌,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然而,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普及,不會寫字或書寫錯誤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甚至人們被冠以新型“文盲”的稱號。

  出現“漢字危機”,原因可以說是多方面的。第一,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迅速普及導致漢字書寫被替代。目前,諸如智慧手機、計算機等電子工具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每日“相依相伴”的重要方面。在這個提筆忘字的時代,不可或缺的鍵盤和功能強大的漢字輸入法幾乎成了“救命稻草”。第二,“見字如見人”的漢字書寫評價功能被忽視。當前,漢字書寫的美觀大方似乎已經不再是評價一個人的重要標準。過去的老人曾訓誡孩童,一定要練好字,因為字的好壞決定了一個人的臉面,見字如見人。如今,敲打漢字成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在各行業的各崗位上也正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無紙化辦公”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視了對傳統漢字書寫的運用。“漢字危機”絕不是一件小事。如若未來幾代人漢字書寫能力持續普遍下降,中華文化傳承的品質就會受到損害。

  應對“漢字危機”,傳承中華文化,需要全社會做出實實在在的努力。最根本之策是要“拔本塞源”,注重文化傳播的質量,激發起人們對漢字的熱愛,增加吸引力與感染力。因此,要從情感上讓人們感受到漢字的美,可以通過更多的電視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承和推廣漢字文化,如舉辦類似漢字聽寫大會等電視節目,如在各中小學校園開展漢字聽寫比賽等等。在教育中要將漢字教育提高到更高的位置,讓學生接受系統規範的漢語學習。社會各界必須迴歸到漢字的書寫和應用,全社會形成熱愛漢字、運用漢字的良好氛圍。只有戮力齊心,全社會形成合力,才能應對漢字危機,進一步提升中華軟實力。

  【可用妙語】

  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愛默生

  閱讀和書寫是學生的兩種最必要的學習工具,同時也是通往周圍世界的兩個視窗。學生如果沒有流利地、快速地、半自動化地書寫的技能,他就像半盲目的人一樣。——蘇霍姆林斯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