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如何慶祝讀書日

  內容摘要:世界讀書日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95年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每年的這一天,世界100多個國家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慶祝和圖書宣傳活動 。

  【英國】

  當地往往把“讀書日”慶祝活動提前到3月6日舉行,據統計,每年單是學校、圖書館、書店所舉辦的慶祝活動便已超過1000項,其中包括故事人物模仿大賽、午間故事時間、各型別的書展等。有些教育機構和書店還會向小朋友發出面值1英鎊的圖書日代用券,讓他們到圖書日成員書店換購一本喜歡的書。

  【西班牙】

  加泰羅尼亞地區作為“讀書日”緣起傳說的發祥地有一個傳統,你會看到很多人拿著玫瑰在街上走,像是情人節一樣,十分有趣。因此,幾乎每年4月23日這一天,當地的書籍會減價10%,玫瑰花的價格則陡然上漲。

  【日本】

  東京的孩子在世界讀書日最受優待。

  ·日本:六成人讀書成風。

  【韓國】

  韓國政府一般在4月23日會發行“世界讀書日”紀念郵票,讓當地的小孩,把閱讀和寫作的風氣,透過一枚枚精美的郵票,隨信件傳遍世界每個角落。

  【墨西哥】

  瓜達拉哈拉國際圖書博覽會與“世界讀書日”關係最密切的,是創立於20年前的瓜達拉哈拉國際圖書博覽會,是在以西班牙為母語的國家中最大的圖書市場。每年集中於此的大量出版商、文學經紀人、閱讀公關、翻譯家、圖書館管理員等,都會進行商業或專業性的交流,超過35萬人***包括10萬兒童***會在書展的9天裡來到瓜達拉哈拉市參觀這個全拉美最大的文化節慶。

  【牙買加】

  “讀書日”活動將分為兒童和成人兩部分。官方啟動參與開幕式的孩子們被邀請寫下了他們對牙買加作家的印象;作家譚亞&S226;薩維吉代表牙買加作者,以自己的書為基礎做了講演。現場也通過大螢幕展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製作的反盜版影像片段。牙買加還組織了一系列展覽,在行政區的圖書館內展出。在成人活動部分,在牙買加廣受尊重的科學家布魯德博士,舉行一次面向公眾的講座,講述有關機器人的未來。

  【法國】

  ·法國平均每人11本書。

  【英國】

  當地的慶祝活動可說是搞得最全面,他們更把閱讀日提早到3月6日舉行,單是學校、圖書館、書店所舉辦的慶祝活動便已超過1,000項,例如故事人物模仿大賽、午間故事時間、各型別的書展等。2004年閱讀日的官方網站更在網上舉辦作家講座/交流會,以及播放與閱讀有關的節目。當地有關機構更向小朋友發出面值1鎊的圖書日代用券***WorldBookDayBookToken***,讓他們到圖書日成員書店換購一本喜歡的書。主辦單位特別為世界圖書日出版6本新書;又設下好書名單,不單向小朋友推薦25本有趣讀物,更提供一系列的活動建議,使教師可作為教學參考。

  【加泰隆尼亞】

  世界讀書日宣傳畫當地有一個傳統,你會看到很多人拿著玫瑰在街上走,就象是情人節一樣,十分有趣。

  【韓國】

  發行“世界閱讀日”郵票,將推動閱讀和版權的訊息宣揚開去。當地2004年會特別為“世界閱讀日”出版一本歷奇故事書,向小孩講解甚麼是版權,希望藉此提高年青一代對版權的認識。除此之外,當局也發行“世界閱讀日”郵票,將推動閱讀和版權的訊息宣揚開去。出版社在4月23日當天寄出35,000冊圖書,免費送給當地學校。舉辦慈善拍賣,15幅來自當地藝術家的作品的收益將用作推動青少年閱讀。此外,更有新書或舊書的捐贈活動。

  【日本】

  東京政府頒佈法令,指定4月23日為兒童閱讀日,並以培養兒童在語言、想象和敏感度各方面的能力,以助他們更深刻地“體驗人生”為長遠目標。2005年,日本讀賣新聞社對全國的讀書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結果如下:每天讀書1個小時的佔14%,讀書半個小時的佔19%,讀20分鐘的佔10%,讀10分鐘的佔9%,不讀書的佔27%。

  【法國】

  《泰晤士報》

  世界讀書日宣傳畫2004年,24%的法國人讀了12本書,55%以上的人讀書1至12本。以人口計算,平均每人讀書11本。以色列人愛讀書,愛買書,愛寫書。在以色列,無論是街頭還是巷尾,無論是車站還是廣場,專心致志讀書的人隨處可見。在每個家庭裡,書房是必需的。在安息日期間,猶太人開的一切商店、飯店、娛樂場所都停業,交通全部中斷,每一個人都必須在家中安息和祈禱,嚴禁走親訪友和外出郊遊,但只有一點是允許的,那就是讀書和買書。倘若你從陽臺上向下眺望,你會發現海灘上空空蕩蕩,大街上寥無人跡,只有書店開門營業。每個書店裡都擠滿了人,沒有大聲喧譁,人們都靜悄悄地購買圖書。每個書店裡都生意興隆,看來以色列人對書的酷愛似乎勝於宗教。以色列實行文化開放政策,書店裡各種觀點各種版本的圖書一應俱全,從最深奧的到最通俗的,都有大量的讀者。在街頭報亭裡,可以買到頭天出版的《泰晤士報》、《紐約時報》、《世界報》等西方大報,也有各種畫報和錄影帶。一般的以色列人除了精通希伯來母語外,都能講流利的英語,全國有29家報紙,分別用15種文字出版,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用兩種語言播音。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8年調查,以色列人均擁有圖書館和出版社的數量居全球之冠。不光是城市,每個村鎮都有陳設典雅的圖書館和閱覽室。令人震驚的是,這個僅500萬人口的國家,竟有890種刊物。而在以色列書刊的價格是非常昂貴的,每份報紙大多是每天48版,售價6美元,若訂一份報每月就是180美元,而普通以色列人,每家每年至少訂閱好幾份報刊。《耶路撒冷郵報》是全世界有影響的大報之一,每天的發行量是100萬份,平均5個以色列人1份。此外,14歲以上的以色列人每月閱讀1本書,全國平均每4000人中就有一所公共圖書館,全國500萬人口中持有借書證的就有100多萬人。正因為如此,才湧現出諸如:阿格農、耶胡達·阿米哈依、奧斯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文學家。阿格農曾獲得了1966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阿米哈伊是迄今世界上六七位頭號詩人之一。當然,以色列在音樂、舞蹈等方面同樣也取得巨大成績。一個嗜書的民族必將是一個大有希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