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解題技巧

  解題是深化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規範的解題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思維水平。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換數字,巧解題

  部分學生由於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以為只要列除法算式,都是大數除以小數,所以在解決一些問題時,往往將被除數與除數顛倒。例如,在解決“小明12.5分鐘行走了500米,問小明行走1米需要多長時間?”這道題時,不少同學列式:500÷25=40***分***。如果將題目中12.5分鐘改為2分鐘,500米改為4米。令我吃驚的是大多數同學式子都沒列,只需半分鐘就能回答出來,因為改過後的數字更貼近生活。

  :整體換元,化繁為簡

  老師教學時都是從簡單到複雜的。例如,在數學計算時,先教加法、再教減法,然後再教加減混合運算,最後再教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其實任何複雜的計算都是由簡單計算構成的。例如,1+3-2=******,這道題許多學生算不好,如果將這道題轉變為1+3=******,******-2=******這種形式,小朋友們就能輕鬆算出答案,於是我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採用了這種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教學方法。例如,我在教學甲比乙的2倍少3,甲是4,求乙是?此類題目時,我讓學生把乙的二倍換成丙,於是題目變為:甲比丙***乙2倍***少3,甲是4,求乙?學生們知道丙是乙的二倍,丙比甲多3丙是7,乙=7÷2,列出綜合算式:***3+4***÷2。這種方法讓學生更加清楚到底是先加再除,還是先除再加,提高了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正確率。

  :找準方法,快計算

  很多學生在做計算題時,都覺得題目並不難,但是要在短時間內正確得出答案卻並不容易。如果要想快速、正確做出答案,找準方法很關鍵。於是我強調,在做計算題時,一定要仔細觀察,看看這些題目符不符合我們學過的一些簡便計算方法,例如:乘法的交換律、分配律等。在練習中我發現學生對標準形式的題型運用定律比較熟練,但靈活應用明顯不足。

  例如,在3.79×***100+1***和2.94×7.6+2.94×2.4,此類題目時,學生能運用定律,快速正確地解出答案,但只要將題目稍微變換一下,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運用定律,如3.95×9和3.74×76+0.374×240,因為這類題目不符合定律,必須改動才能運用。怎樣才能讓學生快速找準所適用的定律呢?

  首先要明確什麼樣的題型適用什麼樣的定律,如乘法結合律、交換律,一般只適用於同級運算;乘法分配律一般適用乘加、乘減等混合運算。而且要想運用定律,算式必須是兩步以上的計算。如3.95×99要運用定律,必須折一個數為另兩數的運算,根據所學知識,99接近100,可變為100-1,原式變為:3.95×***100-1***,符合乘法分配律:a×***b±c***=ab±ac的形式,這時學生可直接運用定律,快速計算出結果。

  再如:3.75×76+0.375×240這道題,學生首先看出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在此題上不適用,而它的形式和乘法分配律:ab+ac=a***b+c***形式相似,仔細觀察算式,不難看出原算式只要能將3.75轉變為0.375,運用所學知識可將原式變為:0.375×760+0.375×240。這時就可直接運用定律去計算。當然,簡便計算的方法遠不止這些,我們要在練習中積累、總結這些方法,從而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

  :逆向思維解難題

  解決數學問題的,途徑有很多條,但要是找不到正確途徑,再多努力也不會有收穫。在解決複雜數學問題時,一定要找準解決問題的方向,並沿著這個方向努力,才能解決問題。這個方向怎麼找?我們可以試一試倒推法。例如,“甲乙兩車從A、B兩地同時相對而行,甲車每小時行80千米,乙車的速度是甲車的1.5倍,兩車在相距中點40千米處相遇,問A、B兩地相距多遠?”

  通過分析已知條件,可以得出乙車速度為120千米/時,但要算路程還缺一個時間條件,如果時間知道了,問題就迎刃而解,怎樣算出時間是此題的關鍵,回過頭來再分析題目:甲每小時比乙少行40千米***120-80***,而甲共比乙少行80千米***甲差40千米到中點,乙超過中點40千米***,也就是說甲乙共行了2小時,根據路程=速度×時間,得出:***120+80***×2=400千米。以後遇到此類複雜應用題時,可採用倒的方法,要解答案,需要知道什麼,怎樣做才能知道這個是什麼。

  : “以數想形”幫助理解各種公式

  在教學數學公式時,如果只是讓學生死記公式,這樣只會將知識學死。如果學生稍微碰到有變化的圖形問題,就不能靈活解決。因此,我在教學長方形周長公式時,就讓學生藉助圖形充分理解公式的含義,求長方形周長有三種方法:***1***長+寬+長+寬;***2***長×2+寬×2;***3******長+寬***×2。通過對學生的檢測,我發現學生對於前兩種方法應用得較多,第三種應用的較少。還有一部分學生對於第三種方法沒有形象上的認識,只是知道這個公式可以求長方形的周長,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於是我設計了讓學生邊說邊擺小棒的方法介紹第三種求周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