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新教學方法

  對於小學數學的教學,有什麼好的方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之小組合作

  1.小組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於是,“小組合作”便走進了課堂,合作交流成了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這種方式充分體現了教學民主的特色,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由時空,學生通過在小組內互幫、互學、互補、互勉,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培養了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這無愧為一種倍受倡導的學習方式。然而在這熱鬧的場面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另外一些現象:比如,有的小組只是一個人在發言,其他學生當聽眾,根本沒有討論的熱情;有的小組幾個人你一言我一語的同時,手裡還在玩著別的東西,那種隨意與放任暴露無疑;有的幾個人對問題還無從說起,為了趕時間,教師便速速“收兵”,接著進行下一步的學習;還有的乾脆利用這個機會悄悄地說笑……這些現象表明,有的小組合作成了走過場,沒能發揮群體的力量解決實質性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當然需要學生“動”,但應記住,動是手段,動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進入思考、進入研究,達到對數學知識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和掌握。

  2.改進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當今課堂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要使這一形式真正發揮作用應注意以下幾點:

  ***1***合作必須建立在個體需要的基礎上。

  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吃透教材,全面瞭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對課上所解決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哪些問題學生能夠獨立解答,哪些問題要發揮學生之間的優勢互補,根據實際情況再進行小組合作。合作之前,要給學生留足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必須對研究的問題形成了自己初步的認識,或對問題的認識模稜兩可之際,這時進行小組合作,才會真正發揮“互補”作用,通過對問題的交流討論,達到思維認識的提高。

  ***2***建立競爭機制,增強合作意識。

  小學生具有好勝心強的特點,在組與組之間建立競爭機制,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為使本組獲勝,組內同學會全力以赴,團結協作,合作效率會大大提高。如採用積分制,展開小組之間的競賽,小組同學為組內爭得榮譽的加分,反之則減分。任何同學都不願給小組拖後腿,都會盡最大努力為組爭光,在這種狀態下,才會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

  ***3***適時引導,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

  學生的學習和組織能力是有限的,教師始終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巡視中要及時瞭解情況,對各組內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點撥和引導。像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啦,如何表達自己的見解啦,如何歸納他人的發言啦等等,這些學習方法通過老師的引導會使討論進一步深入,從而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總之,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能較好地發揮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於開拓學生視野,有利於啟迪學生思維,有利於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有利於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只要我們真正理解了它的內涵,再用於實踐,它才會發揮出巨大的功能。

  之探究過程

  當今的小學數學課堂,“探究”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有的探究毫無意義,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讓同學們討論“給它起一個什麼樣的名字合適?”有的探究盲目進行,缺失了根基,顯得散而亂。還有的探究,老師成了單純的“叫好者”,對各種各樣的探究結果,老師都是“好極了”“真聰明”,缺乏了理性的分析和客觀的評價。“探究”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是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和思維需要的。要使課堂上的探究真正有價值,教師在引導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探究不要丟棄了教科書。

  伴隨著改革的春風,人們原先的“教材至上”的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課堂上講教材、用教材的少了,替代它的是重組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思路,追求標新立異,顯現出了很大的隨意性。如有的教師在課上從始至終沒讓學生翻過書,一節課下來,學生不知道老師講的是書中的哪部分內容。這樣,學生又怎樣學會自主學習呢?

  數學教科書是學生認識世界的視窗、獲取知識的工具。脫離了教科書,教學就沒有了根基;過分地依賴課本,教學就失去了活力。因此,“教材至上”觀和“教材無用”觀都是片面的。

  任何學習都是一個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就是學習主體與課本之間的互動作用。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應用活教材,對教材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開發教材的基本保證,這不僅影響著課堂教學,還會影響著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一個對教材不熟悉、不理解、不鑽研的教師,怎麼會開發出有價值的數學資源呢?因此,要做到:

  ***1***從教材出發,全面瞭解教材的編排體系和學段要求,使探究有定位。

  《標準》明確指出了各個學段數學學習的知識要點和要求,在編排時,同一個內容要在幾冊書中出現,但是目標要求是逐步提高、各有側重的。教師要通讀教材,對各個學段的目標要求做到心中有數,使探究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和明確的方向。

  例如,教材從二年級上冊開始連續幾冊安排“觀察物體”這一內容。二年級上冊只要求學生辨認從前、後、左、右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知道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就不同即可,如果在這時引導學生怎樣看到物體的兩個面、三個面,那就是沒有吃透教材,沒有給探究定好位,這樣的探究是不符合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的。

  ***2***把準教材,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情境,使探究有熱情。

  把準教材就是準確把握教材的目標、重點、難點等。只有把準教材,才能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課堂。

  還以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一課為例,在準確把握本節課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基礎上,讓學生分別從前、後、左、右和上面觀察他們生活中常見的“存錢罐”,在觀察過程中,注重了觀察方法的引導,使課堂充滿了情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從教材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探究有深度。

  儘管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非常大,但是,任何教材都不能代表著數學教學的全部。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都要通過創設情境、選取素材、設計思路等方式,將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融入到教學實踐中,或增刪、或拆合,使教材與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的過程就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過程。例如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自主開發一些教學內容,使探究進一步深入,這樣將會對學生的課本學習起到補充或拓展的作用。

  2.探究不要冷落了“優化”。

  葉瀾教授說:“沒有聚焦的發散是沒有價值的,聚焦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髮展。”因此,教師應正確理解演算法多樣化的內涵,從而進行有效地教學,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讓學生從小就學會“多中選優、擇優而用”的思想,這正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負責。

  例如,當今課堂中經常會出現“用你喜歡的方法解答”等類似的探討環節。方法多、思路多不是一件壞事,但在追求演算法多樣化的同時,不能忽略了“優化”。儘管“優化”出來的方法不見得適合每一位學生,可是最基本、最簡捷的方法是應該讓學生掌握的。值得注意的是,辨別“最佳”方法或“較佳”方法的權利應該交給學生,不能是老師說了算,要讓學生從多種演算法中去分析、去辨別,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多向思維,還滲透了“擇優而用”的思想。

  3.探究不光是學生的專利。

  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我們在優化探究過程的同時,不要忘了自己也是一個探究者,一個沒有探究意識的教師如何去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呢?教師只有具備了探究意識,才能有效開發教材;只有具備了探究能力,才能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價值。

  之重視交流

  教學過程中即時生成的資訊是最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師應善於捕捉這些資訊並加以利用,能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1.學習錯誤變為促進學生髮展的資源。

  學習錯誤來自於學習活動本身,是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材料。它來自於學生,貼近學生,暴露出學生的真實思維,反映出學生建構知識時的障礙。如果教師能有效利用錯誤資訊,挖掘錯誤中蘊含的創新因素,巧妙地給以點撥、適時地給以鼓勵,則能幫助學生突破眼前的思維障礙,進入創新的新境界。

  2.有益資訊變為促進教學生成的資源。

  課堂上存在著大量的學習資訊,這些資訊存在著有用與無用、重要與次要之分。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鑑別能力,根據知識需要進行分析綜合,從而選擇有益資訊,讓其產生最大的效益,並在運用時不斷產生新資訊的生成點,達到完善知識結構、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3.“意外”的資訊綻放出“意外”的光彩。

  課堂教學實際上就是師生、生生間思維不斷髮生碰撞的過程。學生不是聽眾,也不是觀眾,而是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經驗、知識、思考與興致來參與課堂學習,這就決定了課堂的複雜性與多變性,從而會出現一些“節外生枝”的現象。然而,正是這些“意外”,才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寶貴的資源。如果我們能用自己的智慧處理好這些即時生成的“意外”資訊,那麼,我們的課堂就會綻放出“意外”的光彩。

  因此,課堂中要善於利用學生的學習資訊,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從而使我們的數學課堂富有“動態生成性”,充滿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