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指導步驟

  在高中的語文寫作中,掌握一定的寫作順序對寫作的提高會很有幫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1. 先練習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後練習寫別人轉述的事

  2. 先側重訓練觀察和積累,後側重訓練分析和表達。

  3. 先練習寫單純的事,後練習寫複雜的事。

  4. 先不受寫作“框框”的限制,放開膽子寫;後按不同文章的基本要求及特點作規範訓練。

  5. 先“模仿”,寫依樣畫葫蘆的文章;後“創造”,寫新穎別緻的文章。

  高中作文1:音樂鑰匙

  讓夢想彩虹長橋無限延伸,飛象日日上臺表演,夢幻與現實尋找相交點,我心房的門隔三差五會有打不開的時候,因為我找不到那把合適的鑰匙。

  我彷徨,我尋找,尋找那把屬於我的鑰匙。歲月如歌,恍然發現那把鑰匙原來就是長伴身邊的音樂。

  記得還是初二,一早一晚還是有雨。處在叛逆期的我與爸爸閒談,談到敏感話題,我們父女便爭吵起來。只因為那時心智還不夠成熟,受不得一丁點氣的我把門一推便衝了出去。“人在憤怒時,智商幾乎為零”的確是這樣。我就想給爸爸一次“下馬威”,偏激一回,看他以後還敢不敢罵我。當時我確實就是這樣想的,邊想邊像個流浪漢在街頭閒逛。忽然,在一家衣店前,聽到陳奕迅的《單車》,我閒逛的腳步連同我複雜的心都停留在此。“難離難捨想抱緊些,茫茫人行好像荒野,如孩兒能伏於爸爸的肩膊,誰要下車……”我隨著音樂若無旁人的哼起來,一字一句唱出我內心的獨白,一串串音符在我心中波動。我不爭氣的眼淚不停地流,不停地流……我拿出手機,螢幕上顯示著十三個未接來電——全是爸爸的。時間突然凝固,所有的委屈和誤解都不見了,與爸爸有關的溫馨記憶都聚成一股暖流。“音樂是最好的良藥。”音樂不單單只是一首歌,它是一位讀懂心聲的智者,又或是當時鍾情於與另一顆心血戰時,治癒病痛的一劑良藥。我帶著眼淚將電話拔了過去……音樂是開啟爸爸之間隔門的鑰匙。

  初三上學期,只開學一個月,我就被一身冷水。第一次月考——班上排名十三。這大概是對我還沒意識初三學習任務的繁重,依舊貪玩的懲罰吧。我領著成績單,似乎聽到內心的另一個自己若有諷刺地聲音在問我:“你考得怎麼樣?應該還不賴吧。你一直都‘還好’啊….”這時腳下的路變得漫長,每跨一步就像跨越一個世紀。終於到家,正好爸爸打電話過來。我以為他會問我月考成績之類的,“最近還好吧?學習壓力不大吧?零用錢夠嗎?衣服夠暖和嗎?……”每次都是他在電話那頭問些重複枯燥的問題,而我只是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來催他掛電話。這一次我確實是第一次在電話這頭哭,一方面面對爸爸體貼的問候於心有愧,另一方面又埋怨自己如此不上進,沒有優異成績也不懂暖心。“遊戲就算輸了亦有限,難過像過山車哪麼辦。前程不管可否更加燦爛,認真去玩,全心去玩,更好玩……”陳奕迅隔著電視螢幕低聲唱起《猜情尋》,我靜靜地聽著,想著,坐在沙發上,任憑眼淚肆意流淌。是啊,一次考試並不能決定勝負,這更像是遊戲,這樣失利了我就得認真全心去準備下場,華麗贏回下場。我還不能認輸,我還有我的夢想!擦乾眼淚跟爸爸坦白了成績,他語重心長地鼓勵我下次加油,慢慢來……音樂同樣像極了一位好父親,能走進內心傾聽心聲,給得起溫柔又不失能量。音樂,真的是開啟的心門的鑰匙。

  音樂就是這樣,能為我產生化學反應,“哐當”開啟我心房的大門。總有一把鑰匙屬於自己,屬於我的鑰匙——音樂。

  高中作文2:助興閩文化,從我做起

  我出生在泉州,自小就喜歡這個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長大後,閩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深深地使我折服。生在閩南這個大家庭裡,閩南若獲獎,我便歡呼;閩南若破紀錄,我便雀躍。

  曾記,應中央電視臺邀請,泉州市市委書記黃少萍做客中文國際頻道《文明之旅》欄目,帶領大家領略閩南文化之美。更是再一次將閩南文化,推向了全國,帶向了世界。

  “本來朽木製為身,衣冠也學詩文輩”,節目在泉州提線木偶表演《鍾馗斬妖》中拉開帷幕。在劇中,黃少萍書記為我們介紹了閩南四絕。提線木偶便是其中一絕。在其他地區,把提線木偶用於表演的,非常稀少。然而在閩南,提線木偶已經完全的融入到市民的生活中。

  而另外三絕分別是:閩南語、惠安女和閩南古大厝。閩南語是中國八大語言之一。以其獨特的發音形式深受人民喜愛;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縣的一個特殊群體,以其勤勞的精神馳名中外;閩南古大厝是我國唯一用紅磚黃瓦的民間建築,是閩南人的精神座標。

  這次節目,讓全中國的人民看到了泉州魅力的縮影,領略了屬於泉州的獨特魅力。看了這次節目,我的心中感慨萬千,有許許多多的感想想要訴說出來。

  泉州,這個閩南文化的起源地。早在古代時候,泉州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還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同時,它還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祖籍地,也是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身為一個閩南人,怎能不驕傲呢?

  閩南還有許多壯麗山河,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有“星羅棋佈佔群山,鬼斧神工穩湖洋”的福建土樓;有“翠影倒時吞半郭,嵐半凝處滴疏林”的清源山;還有“橫渡一衣帶水,來尋綠樹朦朧”的鼓浪嶼。閩南有那麼多山清水秀的旅遊景點。身為一個閩南人,怎能不驕傲呢?

  從古至今,閩南還出過不少名人呢!有被譽為“東方聖母”的林巧稚;有被譽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之一”的蘇頌;有被譽為“國姓爺”的鄭成功;有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閩南有那麼多才高八斗的名人,身為一個閩南人,怎能不驕傲呢?

  正是因為閩南如此富強,才能孕育出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具有傳統性、連續性特徵,同時還傳承到國外。但是,閩南文化正在一代一代慢慢的流失。這對許多人來說,是多麼心痛啊!

  我發現,現在許多土生土長的閩南人,都不會說閩南話,甚至把唱閩南歌當做是一種可恥的行為,這種現象,在閩南許多地區都存在著。

  閩南文化,是一種非常可貴的精神財富。它源遠流長,從遠古走到現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它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獨特的性格與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所以,身為閩南文化新一代的繼承人,我們絕不能讓這種文化流失殆盡。

  閩南風景美,因為他們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色,而這些特色,正來自閩南文化。若沒了閩南文化,就失了特色,若失了特色,風景再美,始終無文化價值。

  因此,我呼籲,不要讓閩南文化流失。只要大家齊心協力,閩南文化一定能傳延下去,閩南一定能再現它海納百川的風韻!

  高中作文3:尋找失落的年味

  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就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菸花閃耀時飄進鼻中的那一股幽香,就是媽媽忙前忙後做的年夜飯中美味的餃子,就是不管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道一句“過年好”的友善與和諧,就是整條街掛著喜氣洋洋的大紅燈籠的那種喜慶的場面,上述種種,不是都體現了濃濃的年味嗎?

  所謂年味淡了,實際上是相對而言的。舊時,春節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都說“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人們對於過年的重視程度,由此也就可見一斑了。而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日子越過越好了,自然不比以前一年到頭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穿新衣,吃到好東西,所以全身心操辦年節的勁頭也就沒有了。

  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幾千年來沉積下來的歷史文化底蘊隨著越來越快速的城市化程序被無情的拋棄。從前所有手工製作的產品現在幾乎都可以用生產流水線搞定,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無需面對面,被現代網路通訊取代,沒有了“欲寄彩箋兼尺素”的綿綿情意。許多傳統的東西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求生,年味也越來越輕,越來越淡。

  轉眼已經到了羊年的末端,新的一年即將來到,以前人們常常用“猴年馬月”來表達一個遙遠的時間點,現在已經來到,那麼我們再也不能讓時間悄無聲息的溜走,讓我們一起去尋找那失落的年味吧!

  我們中國人大都把春節叫做“過年”,“年”是一種凶猛的野獸,每到寒冬將至新春將來的夜晚便出來食人,使人們不得安寧。於是人們在和“年”的搏鬥中總結了一個規律:一旦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因為年害怕明火與爆炸聲,所以便逃得無影無蹤了。後來便逐漸形成了過年回家團聚、守歲、掛紅燈籠、貼對聯、燃放爆竹的風俗習慣。

  而我認為其中年味最濃厚的就是放鞭炮了,新年的鐘聲一響,噼裡啪啦的鞭炮聲便此起彼伏的響了起來,整個天空都被煙花映的五彩繽紛的,渲染著過年的氣氛。最溫情的時刻是子夜,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喜氣洋洋,全家人歡聚一堂,各種小菜擺滿了餐桌,一家人開懷暢飲,說著各種各樣的吉祥話,既大飽了口福,還溫暖了心坎。

  失落的年味如今還可以被喚醒,但需要大家的一致行動,從無論多遠都要回家過年做起,從放下手機陪父母看春晚做起,從和小孩子們一起玩樂做起……

  中國的春節,你的色彩,你的味道,你的溫暖,是離家在外的遊子永遠追逐的目標,也是盼望團圓的家人永遠期待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