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熱的急救處理方法

  發熱是多種疾病的常見症狀。高熱***High Fever***在臨床上屬於危重症範疇。小兒正常體溫常以肛溫36.5~37.5℃,腋溫36~37℃衡量。通常情況下,腋溫比口溫***舌下***低0.2~0.5℃,肛溫比腋溫約高0.5℃左右。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1、保持呼吸道通暢 立即解開患兒衣領,平放床上使之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切忌家長摟抱、按壓或顛搖患者***,清除其口鼻分泌物,用裹有紗布的壓舌板填於其上下齒之間,以防咬破脣舌。必要時用舌鉗把舌拉出,以防舌後墜引起窒息。切忌在驚厥發作時給患兒喂藥,防止窒息。

  2、改善組織缺氧 驚厥患兒因呼吸不暢,加之耗氧增加,導致組織缺氧。腦組織缺氧時,腦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引起腦組織水腫,致使驚厥加重,缺氧程度及持續時間的長短,對驚厥性腦損傷的發生及預後均有一定影響,故應及時給予氧氣吸入,並適當提高氧流量,以迅速改善組織缺氧的情況。

  3、如果孩子因為高熱的原因而引發了驚厥現象的話,那麼就要儘快的給孩子降溫,讓孩子多喝水,期間也要注意給孩子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這樣下來孩子的疾病才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同時也要注意在這個時候給孩子做好生活的護理,不能給孩子改太厚的被子,這樣孩子的高燒會更嚴重。

  高熱的概述

  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位於下丘腦。其前部為散熱中樞,後部為產熱中樞,這兩種調節中樞機能彼此相互制約,保持動態平衡,維持體溫相對穩定。小兒年齡愈小,體溫調節中樞機能愈不完善,可致體溫升高。新生兒汗腺發育相對不足,通過汗液蒸發散熱受到限制,故天氣炎熱時,也可致體溫增高。

  發熱與病情輕重有時不一定平行。嬰幼兒對高熱耐受力較強,即使體溫高達40℃,一般情況仍相當好,熱退後很快恢復。相反,體弱兒、新生兒即使感染很嚴重,體溫可不高甚或不升。年長兒體溫較穩定,若體溫驟然升高,全身情況較差,常常反映有嚴重疾病存在。

  熱型分為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和雙峰熱等,在一定範圍內,熱型對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由於小兒對疾病的反應與成人不同,其熱型的表現不如成人典型。加之,近年來抗生素與皮質激素的廣泛應用於臨床,熱型隨之發生變化,因而熱型的特點,在疾病的鑑別診斷中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

  發熱是機體的一種防禦反應。發熱可使吞噬細胞活動性增強,抗體生成增多,白細胞內酶的活力及肝臟的解毒功能增強,抵禦疾病的侵襲,促進機體恢復。因此,如發熱不是太高,一般情況尚好,不應盲目或急於降溫治療。但是發熱過久或高熱持續不退,對機體有一定危害性。可使代謝加快,耗氧量增加,脂肪代謝發生紊亂而致酮血癥,發生自身蛋白質的破壞而致消瘦,腦皮質興奮、抑制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腸功能紊亂等,出現一系列嚴重症狀,加重病情,影響機體恢復,因此應儘快查明原因。

  高熱的病因

  急性高熱

  1.感染性疾病急性傳染病早期,各系統急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 暑熱症、新生兒脫水熱、顱內損傷、驚厥及癲癇大發作等。

  3.變態反應 過敏,異體血清,疫苗接種反應,輸液、輸血反應等。

  長期高熱

  1.常見病 敗血症、沙門氏菌屬感染、結核、風溼熱、幼年類風溼症等。

  2.少見病 惡性腫瘤***白血病、惡性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結締組織病。

  高熱是一些疾病的前驅症狀,引起發熱的病因可分為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性非感染性疾病兩大類。前者最為多見,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面板感染等,後者主要由變態反應性疾病如藥物熱、血清病以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代謝疾病所引起。

  高熱的生理反應

  發熱是人體患病時常見的病理生理反應。不同的疾病,在發熱時常有不同的其他症狀,大體地說有如下幾種情況:

  1. 發熱伴寒戰,可能是肺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腎盂腎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或敗血症等。

  2. 發熱伴咳嗽、吐痰、胸痛、氣喘等,可能是肺炎、胸膜炎、肺結核或肺膿腫。

  3. 發熱伴頭痛、嘔吐,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等。

  4. 發熱伴上腹痛、噁心、嘔吐,可能是急性胃炎、急性膽囊炎等。

  5. 發熱伴下腹痛、腹瀉、裡急後重膿血便等,可能是細菌性痢疾。

  6. 發熱伴右上腹痛、厭食或黃疸等可以是病毒性肝炎或膽囊炎。

  7. 發熱伴關節腫痛,可能是風溼熱或敗血症等。

  8. 發熱伴腰痛、尿急、尿刺痛,可能是尿路感染、腎結核等。

  9. 發熱伴有區域性紅腫、壓痛,可能是膿腫、軟組織感染等。

  10. 間歇性發熱伴寒戰、畏寒、大汗等,可能是瘧疾或傷寒等病。

  11. 發熱伴皮下出血及粘膜出血,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熱、重症病毒性肝炎、敗血症或急性白血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