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的急救方法

  在醫學上,溺水被詳細的劃分為淹溺、近乎淹溺以及心跳呼吸都還未停止的溺水。特殊情況下,人的肺容量極限值可以達到5000~6000毫升,超過這個極限值,肺表面的活性物質就會遭到破壞,血液濃度降低,最終導致心臟暫停、大腦缺氧。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1、民間“倒掛排水”

  “倒掛排水”法對呼吸和心跳未暫停者非常有效,大家普遍認為可使用倒掛排水法對溺者施救,這種老辦法得到了急救專家的肯定。

  針對被成功救上岸的溺水者,急救時需拍打其肩膀、按人中等手段確認是否有意識。在意識不清的情況下,要檢查呼吸和心跳,尚未停止的,才可以用排水法急救。

  排水前特別要注意患者頸部是否有損傷。頸椎損傷者在排水時,需將嘴巴開啟,掏出異物,身體以側臥姿勢、翻轉90°,輕拍其肩膀即可慢慢排水。

  若頸椎等部位沒有損傷,可用倒掛排水法,救護者一腿跪著,另一腿屈膝作為支點,溺者以頭低、臀高位的姿勢,腹部放在施救者屈膝的大腿上,身體倒掛,嘴向下使水排出。

  2、心肺復甦

  針對心跳呼吸暫停者,至少要持續30分鐘如果溺者處於心跳呼吸暫停的淹溺或近乎淹溺,心肺復甦是唯一的搶救辦法,此時排水並不是首位。

  心肺復甦是急救“黃金10分鐘”主要救援方式,正確的心肺復甦按壓對心跳驟停、呼吸停止的病人可起到有效的救命作用。心肺復甦需30次胸外按壓配合2次人工呼吸,按照標準的姿勢,按壓於胸骨下段,深度至要5cm以上,頻率達到100次/分鐘,2分鐘為一週期。人工呼吸時,需開啟氣道,右手托住溺者下巴使其向後仰,用左手指捏住其鼻子,吸氣後用嘴封住他的嘴,緩慢持續吹氣,每次吹氣時間為1秒以上。

  就溺水者而言,心肺復甦的搶救時間往往需要30分鐘以上,搶救後若傷者的面板顏色變紅、瞳孔縮小、自主呼吸恢復、大動脈開始搏動,說明搶救有效。

  溺水的發病機制

  人體溺水後數秒鐘內,本能地屏氣,引起潛水反射***呼吸暫停、心動過緩和外周血管劇烈收縮***,保證心臟和大腦血液供應。繼而,出現高碳酸血癥和低氧血癥,刺激呼吸中樞,進入非自發性吸氣期,隨著吸氣水進入呼吸道和肺泡,充塞氣道導致嚴重缺氧、高碳酸血癥和代謝性酸中毒。可有兩種情況:

  1.乾性淹溺

  喉痙攣導致窒息,呼吸道和肺泡很少或無水吸人,佔淹溺者的10%~20%。人入水後,因受強烈刺激***驚慌、恐懼、驟然寒冷等***,引起喉頭痙攣,以致呼吸道完全梗阻,造成窒息死亡。當喉頭痙攣時,心臟可反射性地停搏,也可因窒息、心肌缺氧而致心臟停搏。所有溺死者中10%~40%可能為乾性淹溺***屍檢發現溺死者中僅約10%吸入相當量的水***。

  2.溼性淹溺

  人淹沒於水中,首先本能地引起反應性屏氣,避免水進入呼吸道。但由於缺氧,不能堅持屏氣而被迫深呼吸,從而使大量水進入呼吸道和肺泡,阻滯氣體交換,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呼吸道內的水迅速經肺泡吸收到血液迴圈。由於淹溺的水所含的成分不同,引起的病變也有差異。

  ***1***淡水淹溺 江、河、湖、池中的水一般屬於低滲,統稱淡水。水進入呼吸道後影響通氣和氣體交換;水損傷氣管、支氣管和肺泡壁的上皮細胞,並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減少,引起肺泡塌陷,進一步阻滯氣體交換,造成全身嚴重缺氧;淡水進人血液迴圈,稀釋血液,引起低鈉、低氯和低蛋白血癥;血中的紅細胞在低滲血漿中破碎,引起血管內溶血,導致高鉀血癥,導致心室顫動而致心臟停搏;溶血後過量的遊離血紅蛋白堵塞腎小管,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

  ***2***海水淹溺 海水含3.5%氯化鈉及大量鈣鹽和鎂鹽。海水對呼吸道和肺泡有化學性刺激作用。肺泡上皮細胞和肺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受海水損傷後,大量蛋白質及水分向肺間質和肺泡腔內滲出,引起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腫;高鈣血癥可導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臟停搏;高鎂血癥可抑制中樞和周圍神經,導致橫紋肌無力、擴張血管和降低血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