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國的起源於發展

  教皇國***拉丁語:Civitas Ecclesiae;義大利語:Stato Pontificio或Stato della Chiesa***位於亞平寧半島中部,是由羅馬教皇統治的世俗領地,也是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國家。墨索里尼在1929年與教廷樞機主教加斯佩裡簽訂拉特蘭條約,羅馬教廷正式承認教皇國滅亡。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教皇國的起源

  拉特蘭宮,羅馬教會最早的地產之一在基督教的早期,教會處於非法狀態,直至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期方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也是在此之後,由於羅馬皇帝和貴族的捐贈,基督教會的財產得以飛速增長。主權。

  教皇一詞源於希臘文Паπаs,意為父親。四世紀時基督教的所有主教都獲得這一稱號,而從五世紀起才為羅馬主教所專有。羅馬帝國遷都於君士坦丁堡以及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為了保衛羅馬城以防禦"蠻族"的侵掠,這一切都有助於羅馬主教***即教皇***權利的提高。

  公元5世紀時,西羅馬帝國遭到蠻族的不斷入侵,於476年被東哥特人滅亡。西羅馬滅亡後,其原有領土陷入無主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義大利的基督教會組織起來,在羅馬主教的治理下,逐漸成為義大利中部地區事實上的世俗統治者。 教皇上升為政治勢力屬於六世紀末期的事。在拜占庭戰勝東哥特王國的戰爭***A.D.535-555***以後,義大利又受到倫巴德人入侵***開始於A.D.568***。教皇格利哥里一世***A.D.590-604***曾從事抵禦倫巴德人的進攻,並使倫巴德人皈依天主教,此外還派遣聖奧古斯丁為首的四十名修士組成的佈道團到英國傳教。一時羅馬主教成了傳播天主教和抵禦外敵的首領。

  教皇國的建立是歐洲各國長期政治鬥爭的產物。七世紀至八世紀上半期義大利半島存在三種勢力:拜占庭、倫巴德和教皇的勢力。拜占庭實行的是皇帝教權主義的政策,在宗教問題上由皇帝做出決定,要求羅馬必須服從皇帝規定的教義。但在倫巴德人入侵羅馬時他又無力保護教皇。拜占庭的援助既然不能只靠,教皇就開始尋求外國***法蘭克等***君主的保護。

  從克洛維皈依天主教以來,法蘭克歷代國王都比信仰阿里烏斯派的其他"蠻族"國王更容易和教皇接近。七世紀末聖卜尼法斯等從英國到大陸傳教,新建了一些主教區和修道院。因傳教是在教皇主持下進行的,新的教會受羅馬管轄。而聖卜尼法斯在高盧進行的教會改革,召開宗教會議所作出的決定,都得到法蘭克統治者的支援和批准。正是法蘭克統治者與教會的密切合作,才促使教皇們脫離君士坦丁堡而求助於法蘭克人得保護。

  公元6世紀後,教皇國的雛形開始出現,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拜佔廷帝國對義大利展開了一系列征服活動,破壞了教皇國的政治和經濟基礎。倫巴底人將拜佔廷勢力逐出義大利。雖然此時的羅馬主教在名義上還要臣服於拜佔廷皇帝,但是羅馬教會的相對獨立使得羅馬主教有資本與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佔廷皇帝相抗衡,羅馬主教格歷高裡二世甚至開除了拜佔廷皇帝利奧三世的教籍。

  至公元7世紀,隨著拜佔廷帝國的衰落,羅馬教會作為義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對拜佔廷勢力所不及的羅馬城周圍地區展開統治,並利用軍事、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賄賂***來抵抗倫巴底人的進攻。在羅馬教會的努力下,倫巴底人停止南下,轉而集中攻打亞平寧半島北部以拉文納城為核心的拜佔廷總督轄區。728年,倫巴底國王路易特普蘭德將拉丁地區的一些鄉村和城鎮捐獻給羅馬主教,這些土地***被稱為"Patrimonium Petri",即"聖彼得的遺產"***成為教皇國的立國基石。

  教皇國的早期發展

  公元6世紀後,教皇國的雛形開始出現,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拜占庭帝國對義大利展開了一系列征服活動,破壞了教皇國的政治和經濟基礎。倫巴底人將拜占庭勢力逐出義大利。

  至公元7世紀,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衰落,羅馬教會作為義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對拜占庭勢力所不及的羅馬城周圍地區展開統治,轉而集中攻打亞平寧半島北部以拉文納城為核心的拜占庭總督轄區。

  丕平獻土

  綜述

  751年,拜占庭在義大利的領土最終全部淪喪於倫巴底人之手。羅馬地區***此時已經發展為羅馬公國***徹底切斷了和拜占庭帝國的聯絡。教皇司提反二世通過向法蘭克人領袖"矮子"丕平大獻殷勤,從而解除了倫巴底人的威脅。司提反採取了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動,包括批准後者廢黜墨洛溫王朝末代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而自立為王。司提反還封丕平為羅馬貴族。作為回報,丕平率軍在754年進入義大利。在此後的兩年中,他平定了義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許多地方。丕平兩次率軍進入義大利迫使倫巴德國王愛斯圖夫投降,把奪自拜占庭的原拉文那總督區的地方交給教皇及其繼任者進行統治。於是出現了教皇國***A.D.756***。當時拜占庭代表曾要求收回這一失地而遭到丕平的拒絕。他說,他來義大利是"出於愛聖彼得,而不是出於愛拜占庭的皇帝之情"。在781年,丕平的兒子查理曼大帝宣佈教皇為這些地區的最高統治者。

  教皇國土地面積組成

  丕平奉獻的土地包括拉文納的原拜占庭總督轄區,貝內文託公國的一部分,托斯卡納,科西嘉,倫巴底,中義大利五城***Pentapolis***地區--裡米尼***Rimini***、佩薩羅***Pesaro***、法諾***Fano***、西尼加利亞***Senigallia***和安科納***Ancona***,以及其他一些城市。

  教皇國的滅亡

  在攻陷羅馬城之前,作為和談的條件之一,義大利王國曾經提議以臺伯河為界,將河西"利奧城牆"以內的西半部羅馬城保留給教皇,並允諾教廷可以在此城內建立一個完全獨立的主權國家,但是這個提議遭到庇護九世的拒絕。

  羅馬城被義大利吞併後,教廷在羅馬城以及義大利各地的地產、宮殿、莊園紛紛被沒收,連教皇的正式宮殿--奎里納爾宮也被沒收,成為義大利皇宮。庇護九世退縮至梵蒂岡城堡內,並宣佈自己為"梵蒂岡的囚徒",以示對義大利強行吞併教皇國的抗議。在"梵蒂岡的囚徒"這段時間裡,教皇將自己禁錮在梵蒂岡城堡內,其活動範圍最遠只達聖彼得大教堂廣場***,教皇也不再巡幸其主座教堂--位於羅馬城另一端的聖約翰拉特蘭教堂,以及羅馬郊外的行宮。

  由於教皇國在歷史上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因此在許多國家派駐有外交使節,並作為一個國家得到各國的承認。義大利的共和主義者如加里波第等人建議進軍梵蒂岡城,完全消滅掉教皇的世俗權力,但是這個提議在義大利國內沒有被佔優勢的保守派民族主義者接受,梵蒂岡城繼續保持了獨立狀態,而義大利也無法完全無視這一事實。庇護九世之後的歷代教皇均敵視新的義大利王國,甚至不準信徒擔任義大利王國的公職。

  所謂"梵蒂岡囚徒"時期從1870年一直延續至1929年。此時義大利統一已有69年,教皇國滅亡也有59年,教廷對義大利的長期敵視和抵制已經顯得不合時宜。1929年2月11日,教皇庇護十一世的代表與義大利王國代表在羅馬的拉特蘭宮簽署瞭解決雙方懸案的最終協議,即拉特蘭條約。

  根據拉特蘭條約的規定,教廷最終承認義大利的統一,以及羅馬成為義大利首都。義大利王國承認教皇在梵蒂岡城堡內至高無上的權威和世俗統治權力,梵蒂岡城堡成為獨立的梵蒂岡城國。此外,條約還規定了天主教及教會在義大利的政治地位,義大利王國對義大利統一戰爭期間沒收的教會財產進行了最終賠償。從法理上說,延續了11個世紀的教皇國在1929年2月11日這一天正式滅亡,由梵蒂岡城國取而代之。

  現在的"梵蒂岡城國"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權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國家。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四面都與義大利接壤,是一個"國中國"。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於城東南的聖彼得廣場外,國界以梵蒂岡古城牆為標誌。梵蒂岡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梵蒂岡城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文化瑰寶,擁有許多世上重要的作品。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在全球龐大的信仰人口,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擁有著世界性的影響力。

  丕平的獻土擴大了教皇的統治區域,然而也帶來一個法理上的問題:既然教皇所統治的領土是由法蘭克帝國所贈,那麼教皇在世俗政治中是否相應地成為法蘭克皇帝的封建附庸呢?

  教皇國在"君士坦丁獻土"文獻

  為了提高教皇國的威望,以及打消丕平的繼承人日後利用這一獻土行為來控制教廷的可能,羅馬教廷在750年至850年之間大膽偽造了一份被稱為"君士坦丁獻土"的文獻***拉丁語:Constitutum Donatio Constantini;Constitutum domini Constantini imperatoris***,試圖宣佈教皇國所擁有的土地是在公元4世紀時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奉獻給羅馬主教西爾維斯特二世的。該文獻說,君士坦丁大帝在西爾維斯特二世通過祈禱為其治好麻風病後接受了洗禮,並在受洗後的第四天就決定將帝國都城羅馬捐贈給基督教會,並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旁的拜占庭營建新都。該文獻還斷言,君士坦丁大帝不僅向羅馬主教捐贈了義大利中部地區,而且還捐獻了整個羅馬帝國的西半部領土,並授予教皇及其後任者對其進行世俗統治的權力。 它承認教皇為教會首腦,皇帝被視為他的扈從。事實上丕平出迎史提芬三世於庬迪翁,讓教皇騎馬,而自己則徒步以示崇敬。教皇則賜他以"羅馬人貴族"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