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曆史上的王朝

  英國是歷史悠久的君主制國家,直到今天,君主在名義上仍然是這個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一起來看看小英國的王朝歷史,歡迎閱讀!

  英國的王朝歷史

  國王的誕生最早在不列顛建立國家的,應該是前2000年代廣泛分佈在歐洲的凱爾特文明。關於凱爾特人的知識,主要是從羅馬人的歷史記載中獲得。他們信奉自然宗教,各部族之間只有鬆散的聯絡,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治實體,自然也沒有王朝。儘管如此原始,他們的力量不容小覷,在公元前390年,凱爾特人洗劫了羅馬城***顯然,並不是居住在不列顛的那個部族***。

  凱爾特人之後,羅馬人佔據了不列顛的中南部。凱撒曾經在不列顛修築據點,擊敗凱爾特人,但真正在這裡建立有效統治的,是克勞狄一世***奧古斯都的孫輩,李維的學生***,他征服的疆域基本上就是今天的英格蘭。在這些被征服的地區,羅馬文化取代了凱爾特文化。直到5世紀帝國東西分治以後,羅馬人才放棄這裡。

  為什麼羅馬人要放棄這塊風水寶地呢?許多因素導致羅馬帝國的衰落,其中一個是日耳曼人的遷徙。這次漫長而偉大的遷徙浪潮也波及到了不列顛,日耳曼血統的三個部族:盎格魯、撒克遜、朱特,先後遷入不列顛。遷徙的過程充滿了血腥與殺戮,從中誕生了亞瑟王的傳說。凱爾特人不敵日耳曼人,只能遷入自然條件更惡劣的山區和森林。日耳曼人在這裡建立國家,各自為政。七個較強的國家存續時間最久,故將此時代稱作“七國時代”。

  在這七國之中,韋塞克斯***Wessex意即west Saxons***脫穎而出,成為諸邦領袖,但此時的英格蘭仍非統一的王朝,而是具有邦聯性質。什麼樣的因素促使這些互相征伐的小國站在一起?必然是更強大的敵人——維京人。9世紀維京人遷徙到不列顛,給這裡的日耳曼居民帶來了漫長的戰爭——如同他們的祖先對凱爾特人那樣。在這些戰鬥中,第一位英國國王誕生了。韋塞克斯的君主阿爾弗雷德,率領臣民抵抗入侵,被尊稱為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這位領袖重新編排了軍隊,將一些土地分配給軍人,修築了許多堡壘和基礎設施,這些堡壘日後發展為城市;在戰場之外,他頒佈了許多法律,支援了拉丁文典籍的翻譯,主持編寫了《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諾曼王朝

  蘇格蘭的王朝歷史與英格蘭不同,此處只說英格蘭。10世紀是韋塞克斯君主的世紀,他們不斷強化對整個英格蘭的統治,使它更像是統一的國家而非邦聯。與此同時,維京人也加快了遷徙的速度。到11世紀時,丹麥人卡紐特完全佔領了英格蘭。1017年,他與前英王的遺孀結婚,從法理上成為了新的英王。2年之後卡紐特的父親丹麥國王斯溫去世,他又繼承了丹麥王位。這樣,他就同時成為兩個王國的國王。

  流著日耳曼熱血的撒克遜人顯然是不能忍受被維京人統治,到1042年,擁有韋塞克斯血統的愛德華領導人民驅逐了丹麥國王。他在位時,開始修築威斯敏斯特教堂,這位國王因虔誠的信仰而知名,被後人稱作“懺悔者”愛德華。

  愛德華的繼承人哈羅德二世***因為愛德華的祖父也叫哈羅德,故此人是二世***,也許和他父親同樣勇敢,卻遇到了更強大的對手。1066年,這位英勇的國王在黑斯廷斯之戰殉國,征服者“諾曼底的威廉二世”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開啟了英國曆史上的諾曼王朝。

  威廉一世對英國曆史的影響是轉折性的。此前,英國在宗教、文化上更接近斯堪的納維亞。威廉給英國帶來了法語、法式的生活習慣,以及歐陸的騎士制度和封建制度。英格蘭最早系統地統計人口土地自他開始,即《末日審判書》

  此時諾曼王朝的領土包括兩個部分,英格蘭和諾曼底。作為繼任者,威廉二世大興干戈,強化了對兩個地區的控制。在二世意外死亡後,他弟弟亨利一世也忙於用戰爭鞏固統治。亨利一世死後,王室內部又發生了奪位戰爭。最後亨利一世的外孫、安茹伯爵亨利勝出,他建立了金雀花王朝,史稱亨利二世。

  金雀花王朝

  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也被稱作安茹王朝。安茹是一個地名,是這一支貴族的封地。有一位綽號為“金雀花”的安茹伯爵娶了英王的女兒,生了一個很有出息的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後來的英王亨利二世。金雀花王朝值得大書特書,喬叟、《大憲章》、議會的雛形、玫瑰戰爭、百年戰爭都出現在這一時期。還開了幾所大學,比如牛津劍橋。

  亨利二世,前面說他“很有出息”,此言不虛。他的領地不僅包括英格蘭,還包括從比利牛斯山到英吉利海峽的法國西部地區***和法國的領土相比,英格蘭還小了點哦***。看著曾經效忠自己的貴族一躍成為大戶,法王是丟丟的不開心。所以亨利二世在世時沒少和路易七世鬥法。此外,他還進軍愛爾蘭,並開始推行什一稅。

  老子有出息,兒子就未必了。亨利二世的載入史冊的兩個兒子,哥哥叫做理查,弟弟叫做約翰。理查不放過任何敵人,甚至他的親爹,在成功擊敗了自己的父親並氣死他之後,理查繼位為理查一世,因為作戰勇如猛獅,被稱作“獅心王”。比起陰冷多雨的英國,理查更喜歡待在法國。事實上他僅僅兩次踏上英國,一次是登基,另一次後面再說。獅心王最顯耀的事蹟當屬十字軍東征。在偉大的薩拉丁奪回耶路撒冷之後,憤怒的教皇如同打了雞血一樣,鼓動繼續東征。三位國王: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理查一世參與了這第三次的東征。由於德皇半路淹死,法王開小差,實際上東征的領導人是理查。第三次東征無功而返,理查被敵人抓起來,在繳納了鉅額贖金之後,被釋放回英國——這是他第二次踏上英格蘭。

  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那麼,在獅心王和薩拉丁搞基的歲月裡,誰來管理國家呢?妥妥的是他老弟約翰。理查沒有婚生子嗣,所以約翰繼位為英王。在他爸爸亨利二世還活著時,他沒有獲得封地,故而也被稱作“無地王”。獅心王沒子嗣,約翰也沒有很強的能力,這樣貴族們漸生二心,尤其是在法國的那些領主,他們本來就是牆頭草。在與諸侯的戰爭中約翰吃盡了苦頭,又被法王腓力二世奪去許多領地。最後他被迫簽訂了一份限制王權的協議,即“大憲章”。約翰被視為庸碌無為的君主,同時也是羅賓漢傳說裡的大反派。但這些失誤或許不該全歸罪於他一人。此外,由於約翰在繼位前已經是愛爾蘭名義上的君主,所以他的繼位標誌著愛爾蘭和英格蘭第一次由同一位君主的統治。

  如果約翰算是一位有抱負但生不逢時的君主,那麼他兒子亨利三世則是徹底的無所作為。在亨利三世統治的半個多世紀裡,除了偶爾打壓一下不安分的王室成員,就剩下修修教堂的工作了。不得不承認,君主的無為有時候對國家是好事,社會如常運轉,財富逐步積累,至少不折騰。

  好景不長,亨利三世死後,血雨腥風再次降臨英國。亨利三世的兒子愛德華野心勃勃,在還沒即位時就預備參與第八次十字軍東征。由於法王不給力,計劃流產,他回到英國繼位為愛德華一世***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一位英王“懺悔者”愛德華,由於“懺悔者”不是諾曼人血統,所以歷史記載中把金雀花王朝這一位愛德華算為一世***。野心勃勃的傢伙先是征服了威爾士,並將此地授予他兒子,從此英國王儲就是威爾士親王。然後他揮師北上,如果不是一個藍臉大漢揭竿而起,他就能征服蘇格蘭——看過《勇敢的心》吧。長年打仗花光了家底,於是他不得不召開議會徵收軍費,這就是著名的模範議會***Model Parliament***。

  他兒子愛德華二世被寵臣所左右,沒啥本事。到他孫子愛德華三世時,法王查理四世死後無嗣,愛德華三世參與爭奪王位,引發英法百年戰爭。1346年,愛德華三世在克雷西戰役以少勝多,成就了英格蘭長弓兵的曠世傳奇。三世死後,王權交給孫子理查二世。理查幼主,實權為其叔父蘭開斯特公爵掌握,後被廢,金雀花王朝終結。

  玫瑰戰爭

  在理查二世時代,由於蘭開斯特公爵治國有方,議會和貴族都更傾向於支援他,而非理查二世。隨著矛盾的激化,議會最終廢了理查,擁立蘭開斯特公爵的兒子亨利,是為蘭開斯特王朝的亨利四世。這一事件也是首次由議會來裁定王位歸屬。蘭開斯特王朝三位君主都叫亨利,即四世、五世、六世。五世的統治短暫而輝煌,他重新進軍法國,並將勃艮第公爵納為盟友。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續寫了長弓兵的神話。相比之下,亨利六世對政治不感興趣,但他卻為英格蘭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1440年,他建立了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他處死了聖女貞德,在法國激起民憤,英軍節節敗退。

  前面我們提到,蘭開斯特公爵稱王並非依據長子繼承製。因此在貴族中一直存在敵對勢力。由於亨利六世精神失常,約克公爵理查便被任命為攝政王和護國公。蘭開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國家的北部和西部,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南部和東部。這種分裂使國家走向內戰,1455年爆發了公開的武裝衝突,約克家族佔據優勢。1461年,約克家族的愛德華在倫敦宣佈即位,成為英王愛德華四世,開啟了約克王朝。戰亂一直持續到1471年,蘭開斯特家族下場悽慘。

  漫長的玫瑰戰爭對英國打擊甚重,原本是親戚的貴族反目成仇,互相攻伐。在戰爭結束之後,國家仍然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後任的愛德華五世和理查三世都沒有足夠的能力收拾殘局,約克王朝最終為亨利·都鐸發動的叛變所推翻。

  走向輝煌

  亨利·都鐸,作為蘭開斯特派的後期領袖,在一場叛亂中推翻了約克王朝,即位亨利七世,創立都鐸王朝。他致力於重塑國家,彌合貴族間的裂隙。迎娶了愛德華四世的女兒,從此兩個昔日水火不容的家族合併。其子亨利八世,推動宗教改革,支援文化活動,擴大國王權力,革新軍隊建制。亨利八世身後留下幼主愛德華六世和一對姐妹——“血腥瑪麗”和伊麗莎白一世,這對姐妹在宗教領域的爭執帶來了不小的災難。隨後,英國在伊麗莎白統治下進入一個“黃金時代”。

  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即“童貞女王”,由於她沒有子嗣,都鐸王朝到她終結。她指定當時的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亞特***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為繼承人,這就是英王詹姆士一世和斯圖亞特王朝。

  外來戶詹姆士完全不懂議會在英格蘭的力量,他相信“君權神授”,後來他的權力被架空了。到他的繼承人查理一世時,未經議會強行徵稅,甚至縱兵劫掠。民眾揭竿而起。最後,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斯圖亞特王朝中斷。

  查理一世死後的幾年裡,權力為“護國公”克倫威爾獨攬,反倒加劇了專權,國家仍然混亂。1660年,流亡的查理二世被迎回,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死後,其兄詹姆士二世即位。在隨後的“光榮革命”中,詹姆士被驅逐,其女兒瑪麗和夫婿威廉被擁立為國王,共同統治,這就是瑪麗二世與威廉三世,君主立憲制也由此確立。兩位君主相繼去世後,王位落到詹姆士二世之女安妮頭上。

  安妮死後無嗣,限於《王位繼承法》,英格蘭國王不能是天主教徒,經過反覆篩選,漢諾威選帝侯喬治成為英王。這位操著德語的外來戶開啟了漢諾威王朝。由於語言不通,他對參加議會很反感,就指定大臣代表自己,後演變成首相職務。

  他的繼任者喬治二世,愛漢諾威勝於愛英格蘭,甚至親自參加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還身先士卒作戰。其後是喬治三世的漫長統治。英國贏得了七年戰爭,逐漸成為歐洲第一強。1776年美國獨立,17***法國大革命,1815年在滑鐵盧擊敗拿破崙,瘋子喬治見證了歐洲近代史上最壯麗的六十年。此後,歷經喬治四世、威廉四世,英國進入全盛的“維多利亞時代”。

  維多利亞的繼任者是愛德華七世。由於維多利亞的王夫阿爾伯特親王來自德國的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因此愛德華七世的王朝就是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到其子喬治五世時,由於一戰的緣故,王朝更名為溫莎王朝。1936年,喬治五世去世,長子愛德華繼位,是為愛德華八世。愛德華“不愛江山愛美人”,最終成為歷史上唯一自動退位的英王,王位傳於喬治六世。

  喬治六世繼位時,面臨著帝國走向沒落的局面;同時,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都對英國構成威脅。作為最後一任印度皇帝、最後一任愛爾蘭國王,他以夙興夜寐的工作來履行國王的義務。此後,王位傳給現任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因此,大體的脈絡就是:

  凱爾特部落→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日耳曼諸國→韋塞克斯君主的領導→維京人短暫統治→

  諾曼王朝→***傳位給外孫子***金雀花王朝→***國家分裂,玫瑰戰爭***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

  ***國家重新統一***都鐸王朝→***伊麗莎白一世無嗣***斯圖亞特王朝→革命→還是斯圖亞特王朝→

  ***安妮女王無嗣***漢諾威王朝→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後更名為溫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