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名酒歷史介紹

  中國八大名酒即:茅臺酒、汾酒、五糧液、劍南春、西鳳酒、瀘州老窖特曲、古井貢酒、董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茅臺酒

  茅臺酒系以優質高粱為原料,用小麥製成高溫曲,而用曲量多於原料。用曲多,發酵期長,多次發酵,多次取酒等獨特工藝,這是茅臺酒風格獨特、品質優異的重要原因。釀製茅臺酒要經過兩次加生沙***生糧***、八次發酵、九次蒸餾,生產週期長達八九個月,再陳貯三年以上,勾兌調配,然後再貯存一年,使酒質更加和諧醇香,綿軟柔和,方準裝瓶出廠,全部生產過程近五年之久。

  董酒

  董酒產於貴州遵義董酒廠,屬大麴其他香型優質白酒;它以其獨特的工藝、典型的風格,優良的品質馳名中外,在中國名酒中獨樹一幟。

  董酒廠坐落在遵義市北郊距市區7.5公里的董公寺,往北40公里是著名天險"婁山關"。川黔鐵路和公路都經過此地.這裡地處貴州高原主體北端,以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為主.由於大婁山脈的調劑,董公寺一帶區域性小氣候穩定,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田地肥沃,綠樹成蔭,清泉漫流,環境幽靜,很適宜釀造類微生物生長繁殖,是一個釀酒歷史悠久的地方,董酒因創始於此地而得名。

  "董公寺"是一座小型佛教寺廟,初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名"龍山寺",後改名為"西樂庵"。清康熙元年***公元1663年***遷任遵義兵備道的董顯忠出資修葺該寺,劃定廟產,委人管理,終因經營不善,致"西樂庵"牆傾瓦塌。清乾隆六年***公元1743年***,有燕僧雲遊至此,募資重修,感董顯忠之舉,將"西樂庵"易名為"董公寺"。隨道路兩旁的街道,以寺名為地名,也叫"董公寺",沿用至今。現為董公寺鎮政府所在地,寺廟已改為董公寺鎮中學。

  董公寺一帶的釀酒歷史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代,蒸餾酒至少可追溯到清光緒初年。至清未,這裡的釀酒業已具有一定規模,麴酒作坊處處可見,釀造技藝互通互融,僅董公寺至高坪約十公里的地帶,就有小作坊十餘家。本草用於制曲的工藝被傳承下來,本草在制曲過程中抑制、控制、促進了不同的微生物,使得釀酒微生物向有利於釀酒的方面發展,不僅豐富了董酒的內涵,還使酒體具有平衡協調與健康。四十年代初經浙江大學教授提議,將"董公寺窖酒"保留頭尾二字,定名為"董酒"。

  紅軍長征期間,於1935年1月攻下遵義城,在這裡,紅軍戰士得到極其寶貴的12天休整。遵義會議前後,紅軍的處境非常艱難:面對沒有根據地而被迫長期艱苦的行軍作戰,戰士大量傷亡失散,而物資、醫療補給也存在很大的困難。當時紅軍的醫療條件比較差,出征攜帶的藥品都用的差不多了,需要大量補充。紅軍買光了城內太平洋藥房的所有藥材,動手術需要大量酒精消毒,就用本地出產的酒替代,當時遵義城比較大的酒坊,就是董公寺窖酒***即後來的董酒***。董酒成為了救助紅軍傷員的重要物資。一支紅軍來到遵義城郊董公寺一帶,發現這兒的酒質量很好,既能擋寒,還能解乏。一些輕傷員們直接用那窖酒來擦拭身體,消毒化瘀、緩解疼痛,第二天又能精神抖擻的出發了。自此,董酒的妙用便在紅軍裡傳開了,離開遵義時,許多紅軍戰士把隨身水壺都灌滿了董酒。解放後,與茅臺酒一樣,當地政府在小作坊的基礎上組建成董酒生產企業。

  汾酒

  杏花村的釀酒史最少可以追溯到1500年以前。《北齊書》卷十一就有:帝在晉陽,手敕之曰:"吾飲汾清二杯,勸汝於鄴酌兩杯",的記載;北周詩人庚信曾寫過:"三春竹葉酒,一曲鵾雞弦"的詩句,記載最早的竹葉青酒;唐詩人杜牧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宋朱翼中《北山酒經》雲:"唐時汾州有乾釀酒";宋竇革《酒譜》、宋張能臣《酒名記》、元宋伯仁《酒小史》等均有關於汾酒的記述。唐時,杏花村有72家酒作坊,清代中葉增至二百二十餘家。

  五糧液

  五糧液酒廠有舊糟坊的老窖遺物,為明代所遺,迄今已有300餘年歷史。清初,敘州城有4戶酒坊,在二坎子有溫德豐糟房***後改為利川永***、馬家巷有張萬和糟房南門有德盛福糟坊、東門有長髮升糟房,各有三個酒窖,其中以溫德豐糟房酒窖最早,產酒最佳美。清雍正年間酒窖增至52個。1840年至1937年糟坊達14家,酒窖125個。1949年,只剩9家糟坊,酒窖76個。1952年在利川永、長髮升、張萬和等糟房的基礎上建成現酒廠,繼承傳統工藝,恢復和發展五糧液生產。

  瀘州老窖特曲

  瀘州牌、麥穗牌瀘州老窖特曲又稱瀘州老窖大麴酒,是四川省瀘州老窖酒廠的產品。

  瀘州古稱江陽,釀酒歷史久遠,自古便有"江陽古道多佳釀"的美稱。瀘州地區出土陶製飲酒角杯,系秦漢時期器物,可見秦漢已有釀酒。蜀漢建興三年***225***諸葛亮出兵江陽忠山時,使人採百草制曲,以城南營溝頭龍泉水釀酒,其制曲釀酒之技流傳至今。宋代酒業較為興盛,熙寧年間酒課為"一萬貫以下",據《宋史》載瀘州等地釀有小酒和大酒,"自春至秋,酤成即鬻,謂之小酒。臘釀蒸鬻,侯夏而出,謂之大酒。"大酒系燒酒。詩人墨客留有贊酒詩文,黃庭堅曰:"江安食不足,江陽酒有餘"。唐庚曰:"百斤黃鱸膾玉,萬戶赤酒流霞。餘甘渡頭客艇,荔枝林下人家"。楊慎曰:"江陽酒熟花似錦,別後何人共醉狂",又曰:"瀘州龍泉水,流出一池月。把杯抒情懷,橫舟自成趣"、張船山曰:"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元代泰定元年***1324***已釀大麴酒。明代萬曆十三年***1586***瀘州大麴酒工藝初步成型。《瀘縣誌》載:"酒,以高粱釀製者,曰白燒。以高粱、小麥合釀者,曰大麴。"清代順治十四年***1657***前後,"舒聚源糟坊"開業。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建4個酒窖,其大麴酒膾炙人口。同治八年***1869***"舒聚源糟坊"改號為"溫永盛糟房",有大麴酒窖10個,其中6個建於1650年左右,4個建於1750年左右。清末白燒酒糟戶達600餘家,"民國以來減至三百餘家矣。大麴糟戶十餘家,窖老者,尤清洌,以溫永盛、天成生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