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林清玄散文有感

  林清玄散文有著質樸真純的特點,也有禪意。那讀了之後,讀者有哪些感想?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

  在讀了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後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者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著很深的寓意,哲理。讀完後撼動了我的心

  這本書的封皮呈黃色,醒目卻不刺眼,與它的圖案十分相配:一陣風吹來,純白的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飄渺、空靈,十分簡潔唯美,我想也代表著我們這一代代的孩子的夢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型寫著“林清玄”三個大字,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展開封皮,一行小而精練的小字映入眼簾:“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正是這一行字,給了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讀下去。

  正式開啟書時,我便被那充天真,無邪的自序吸引。和標題一樣,拉近了我們與作者的距離,向我們訴說了作者不老的心。這本書分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每一卷的開頭都有一首精練的小詩,讀來十分有趣,我彷彿能從一首首小詩中看到作者兒時天真可愛的臉。

  第一卷“天真的心”:講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們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隻烏龜、一棵樹、一些流浪狗、一個傳說……而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單純天真的視角,把最單純天真的事情,竟能寫出如此多的細節和道理。在作者的筆下,可以從一隻烏龜寫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寫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錢的悲哀……作者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直擊我們的內心——那如白紙般內心的最深處的那片淨土。

  而第二章“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塵世紮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這“灰色”社會中的真善美、假醜惡的對比,引起了我們對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則是繼續沿著之前的風格,用孩子般的筆法,給我一種親近的感覺,讓我借作者的文筆來看那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突然發現書的最後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訴我們:“挫折,學習智慧;離散,學習成長。我們是不是除了課業,更重視這些優良品質的養成那?”或許,這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吧。

  篇2

  最近讀了林清玄先生的“菩提系列”作品,深深地被林先生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文學底蘊,以及他對人生和世界的參悟所吸引。我慶幸我能在茫茫天地間與林清玄先生的文字邂逅。林先生的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著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啟迪。

  喜歡在安靜的夜晚,藉著柔和的燈光,手捧一杯香茗,靜靜地品味林先生的文字。這種感覺是那樣的美妙,與心靈對話,與大師對話,獲益匪淺。讀林先生的文字,真的是對心靈的洗禮。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現代社會中,這些文字把讀者的心燈點燃,使命途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氣躁的人們重新充滿希望和信心,如撥雲見日把讀者的心底照亮。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汙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裡,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說,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讀後都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

  林清玄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這也許與他深諳佛理不無關係,林清玄用他清雅真摯的文字普寧眾生的心靈。他說不動的山,也說流動的雲,他說不變的芒草,也說無常的芒花,他說歡愉的短暫,也說憂傷的恆久,無論是在山頂,還是在紅塵,林清玄總讓自己靈光閃動,筆耕不輟,做一個徜徉於文字海洋的修行者。

  讀了林先生《心的菩提》中《生命的化妝》一文後,感觸頗深。是啊,最好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我們不需要用語言、行動來偽裝自己、粉飾自己,最美的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露出一個真實的自我。雖然生的化妝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我們要從內在裡改革。是的一個人就算是再美麗,卻沒有氣質和內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一個人用太多的語言、行動來粉飾自己,會適得其反,讓人覺得虛偽。

  現在也不再是那個以貌取人的年代了,如果你有才華、氣質和內在美,無論你是美麗還是醜陋,都會有人賞識你,不會“懷才不遇”的。生命就是表裡如一,誠實無欺、心智純正、靈魂純淨。不必花時間去思考別人眼中的自己,別人心中的自己。我要我的自我,無須粉飾,更不需要華麗的偽裝。 生命是一方待琢的玉,聖潔的雕刀,會把一切瑕疵雕落。生命是一塊衝浪的帆板,奮力拼搏,才不會被海水吞沒。

  美麗,無所不在。

  醜陋,也無所不在。

  愛,無所不在。

  恨,也無所不在。

  因為,心念無所不在。

  合攏心中的菩提,望著高樓外的月朗星稀。讓他幻化流螢,成為夜間的風景,變做風,穿透我思想的愚懵。化成水,滋潤我心壤中一片碧翠。

  林清玄,感悟他,感悟的是無比純淨的生活。

  篇3

  認識林清玄是在高一看了一本《紫色菩提》,才瞭解到他的。覺得我和他的一些觀點很相似。這次看到推薦書目有他的書,就果斷買了。

  先介紹一下林清玄吧,他的文風多多少少也會和他的一些經歷有關。他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之後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臺灣的所有文學大獎。32歲遇見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經藏。35歲出山,四處參學,寫成“身心安頓系列”,成為90年代最暢銷的作品。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書之一。同時創作“現代佛典系列”,帶動佛教文學,掀起學佛熱潮。林清玄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少年遊,金色印象,佛鼓,收錄了一些比較著名的文章,《溫一壺月光下酒》、《白雪少年》、《在夢的遠方》《紅心番薯》、《光之四書》等。這本書和我之前看到的那本感覺差不多,都會讓人覺得他的散文寫的淡淡的,很隨意,有一絲禪意,但又有深厚的底蘊。在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能靜下心來讀一篇文章是很少的,但他的文章就能讓你靜下心來,慢慢品讀。讀他的文章就像品茶一下,越品越有味道。讀《林清玄散文精選》會讓我們看清很多事情,會讓我們變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種淡淡的味道,會讓人學會感恩,讓人變得善良。甚至能和他一起進入那富有禪意的世界。

  他的散文獨樹一幟,很有風格,他的寫作能以積極的“入世”態度,關注現代人生存中面臨的一些問題,加入他的一些思考。可能是因為他32歲進入佛門,被一些佛學的理念淨化了思想,所以他在文章中總是能夠讓人看到一個最真實的他,他的文風清新質樸,常常從小處著手,生活的點滴,由小見大。他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些小故事和所看到的一些感慨。充滿了他對生活的熱愛,也能看出他對人生的深深感悟。他在寫文章的是在提升自己禪的境界,也是在淨化讀者的心靈,讓讀文章的人脫掉已經被社會腐蝕得血

  肉模糊的軀殼,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內心,聽自己內心發出的聲音,進入到不被外界所汙染的內心世界。以他的散文淨化自己的心靈,讓讀者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

  有人評論他的散文是質樸、清新、真純的,悲憫情懷是他散文的精神特質,林清玄的散文創作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他的作品往往包含了深遠的禪意,他的散文風格簡樸、清新、智慧、幽遠,能做到虛實生輝,空靈流動,具有詩性之美。禪理散文以其獨特的方式表現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照耀人類被物質文化籠罩下逐漸矇蔽的心靈。

  他把一些經典的散文放進這本書,應該不是為了隨便出本書,弄到一點稿費,他只是想用這本書來和我們談心,就像書裡面所說的:“這本書可以說是某種自傳,就像某一個夜裡,我們促膝而談,我向你說了自己人生的故事,說給知心的朋友聽,也不隱藏!”他想和我們說說他的經歷,想法,聊聊他理解的禪意……看完這本書,會覺得自己比之前看淡了一些東西,雖然在我們這個年齡,還不能太過淡然,我們需要熱血,青春,去為以後的生活,夢想奮鬥,但,這份淡然可以放在心裡,認識到錢財,名利並不是一切,看淡一些,想想最初的夢想,不要離這條軌道越來越遠。

  這本書,我還會再讀,當我心情煩躁的時候,我就會去讀一遍她,讓我靜下來,暫時脫離那個煩躁的我,聽聽我內心的聲音,讓我變得平靜,變得淡然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