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滕王閣序中的典故_古文滕王閣序中的典故

  滕王閣序描述了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那大家知道哪些典故是出自滕王閣序的嗎?以下是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出自滕王閣序裡面的典故以及解釋,希望對你們有用!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徐孺下陳蕃之榻

  這個典故主要是說“南州高士”徐稚徐孺子的,因為他是江西豐城人,故作為江西“人傑地靈”的代表。而陳蕃也做豫章郡太守時,立志做一番大事,剛一到任履新就急著找名流徐孺子請教天下大事,隨從勸諫應該先到衙門去,結果被他臭罵。當時徐稚已年過50歲,當陳蕃派人將他從櫧山請來時,專門為他準備了一張可活動的床,徐稚來時放下,走後掛起。

  這裡是通過陳蕃的禮賢下士來陪襯徐稚。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

  西漢樑孝王劉武睢陽為中心建了一座很大的花園,即文中所謂的“睢園”,後人稱為梁園。園中的房舍雕龍畫鳳,金碧輝煌,幾乎可和皇宮媲美。睢水兩岸,竹林連綿十餘里,各種花木應有盡有,飛禽走獸品類繁多,樑王經常在這裡獰獵、宴飲,大會賓朋。天下的文人雅士雲集梁園,成了樑孝王的座上賓。彭澤指陶淵明,他曾做過彭澤令,喜歡飲酒,所以說“彭澤之樽”。

  文中引用這兩個典故,是為了表示在座的賓客好比是當年聚集在睢園***梁園*** 裡的文人雅士一樣飲酒賦詩,他們豪爽善飲的氣概超過了陶淵明。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鄴水”即鄴下***今河北省臨漳縣***,是曹魏興起的地方,三曹常在此雅集作詩。“朱華”正是用了曹植在鄴下作《公宴詩》中的著名詩句“秋蘭被長阪,朱華冒綠池”,其中“被”“冒”二字看出此建安文學集大成者選詞用字之匠心。 臨川,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他曾任臨川內史。曹植與謝靈運分處魏晉時代的首尾兩端,植是出漢音,啟魏響,靈運是出東晉,啟南朝;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詩歌承繼亦有淵源。所以這裡將曹植和謝靈運兩人的事蹟一起引用,是很恰當很自然的。

  這個分句是借詩人曹植、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就像當年的曹植,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意謂可以和謝靈運相比。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

  秦漢時會稽郡的郡治在吳縣***今蘇州***,郡、縣相連,稱為吳會。“日下”“雲間”出自《世說新語·排調》: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坐。張令共語。以其並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舉手曰:“雲間陸士龍。”荀答曰:“日下荀鳴鶴。”士龍、鳴鶴分別是二人的表字,構成了天然的對偶。因為風從虎,雲從龍,所以才思敏捷的陸士龍自稱“雲間陸士龍”。荀隱是洛陽人,洛陽是西晉都城。《辭源》:“封建社會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為日下。”故荀隱自稱“日下荀鳴鶴”。

  由於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裡兩層意思。表層就是說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遊目騁懷,視野開闊,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呼應。作者在此也借典故來含蓄地表達自己象陸機一樣少年高才,而同時又流露了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應。王勃原本年少氣盛,再加上自己才華橫溢,容易產生心驕氣傲的心理。果然,一篇《檄英王雞》得罪了高宗而被逐出京城,後被同僚嫉妒陷害險遭殺身之禍***其父也被貶官,王勃作此詩之時正是在前往交趾看望父親的路上***。一時間,使王勃有一種從雲端裡跌落下來的感覺。為懷才不遇而傷感,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遙望長安如在天邊一樣遙遠,指看吳會也似乎遠在飄渺的雲海之間一般虛無。這正是王勃當時對政治前途傷心失落情緒的真實表現。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莊子·逍遙遊》:“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傳說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經·神異經》:“崑崙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員周如削,銅柱下有屋,壁方百丈。”

  通過玄想宇宙的廣漠洪荒,來襯托人生的渺小,從而引發下文的感慨。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帝閽”原是屈原辭賦中想象的神靈。《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帝指天帝,閽指守門人。帝閽就是天帝的守門人。詩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來到天界,他去叩帝閽,然而帝閽卻拒絕為他通報,這天上實際是人間的象徵,表明詩人重新獲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徹底阻塞。“帝閽”在王勃文中實際上是指稱國君或朝廷,就像借 “陛下”稱天子一樣,與下句“宣室”相對稱,都是暗指當朝皇帝。宣室,長安未央宮的正殿,是皇帝召見大臣議事的地方。賈誼貶謫長沙四年後曾被漢文帝召回長安,在宣室中問以鬼神之事***“不問蒼生問鬼神”即是源出於此,尖銳地指出統治者不能真正地重視人才***。

  這兩句是說,自己懷念朝廷,可是什麼時候才能侍奉國君呢?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馮唐的事蹟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馮唐身歷文景、武帝三朝,有才而得不到重用,文帝時被委派為特使赦免了輕罪重罰的雲中郡守***亦是《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典故由來***,景帝時拜楚相不就又被免,至武帝時,有人舉薦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李廣難封”的典故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與從弟李蔡俱事漢,“蔡為人在中下,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飛將軍李廣本人亦為歷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元老,馳騁疆場戎馬一生多為後世稱頌在此不贅述,缺一直難以封侯,最後還自殺身亡,故後世多把李廣作為有才華而無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則是從歷史中擷取的兩個例項,用來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賈誼洛陽人,18歲就以文才著稱,20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深受倚重,於是一年之內超遷為太中大夫。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對賈生並不寬容,在文帝面前毀謗賈誼“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文帝只得把他貶為長沙王太傅。後轉任樑懷王太傅。樑懷王墮馬而死,他自恨失職,一年後也憂鬱而死,年僅33歲。

  賈誼的典故作為懷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後漢書·梁鴻傳》。梁鴻,東漢文學家。東漢初年,梁鴻入太學受業,雖然家境貧寒但學習刻苦,受業期間曾遍覽古今典籍,經史子集無所不通。漢章帝時,梁鴻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經過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詩,每句後面有一個“噫”字。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覽腳下的帝京城,宮室是多麼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勞苦,卻遠遠地沒有盡頭。這首詩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鴻。梁鴻聞訊後改名換姓,攜妻兒逃到了吳地***今蘇州一帶***後,在富商門下做僱工,全家三口總算有了個安身的棲所***後來每當他拖著白天干活的疲憊身軀回家時,非常敬重丈夫的妻子由於不敢抬頭直視,就半曲身子將盛著飯菜的托盤舉至眉前端給丈夫吃。這就是“舉案齊眉”典故的由來***。

  引用梁鴻的典故,表達作者對梁鴻被迫害的命運表達了深深的感慨,抒發自己一生襟懷未曾開的抱怨。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前一個典故出自《晉書·吳隱之傳》。晉人吳隱之上任途中,經過一處泉水,名叫貪泉,據說喝了這水人就變得貪心。他不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寫了一首詩,大意說不存貪心的人喝了這水不會變貪。他到任後,非常廉潔。後一個典故出自《莊子·外物篇》。大意說莊周向監河侯借糧食,監河侯答應等封邑地方的賦稅徵收到手後借給他一大筆錢。莊周聽了生氣說,車轍中的鮒魚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時間去取西江之水,就等於將鮒魚置於枯魚之肆。

  引用這兩個典故表達廉潔的人絕不會受外界汙濁的侵蝕,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汙濁的環境中也能保持純正,即使處境艱難但能自得其樂。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北海雖賒,扶搖可接

  源自《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溟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 而上者九萬里。”

  文章藉此表達作者不甘沉淪的思想。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滕王閣序中的典故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