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作文讀後感

  六年級學生寫了讀後感,我們去鑑賞一下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前幾天,我讀了一位外國作家寫的一篇文章——《狩獵》。讀完以後,我真是感慨萬千。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叫小伊的男孩子,他為了通過成人儀式去森林中狩獵。不一會兒他發現了一個單獨出來覓食的獵物,看上去很是凶猛,但小伊為了通過成人儀式,還是勇敢地扣動扳機。沒想到,槍裡面沒有子彈,而他這一舉動卻激怒了那頭獵物,最後那頭獵物把小伊殺死了,看到這兒真讓我同情小伊,為了那愚昧的儀式失去了生命。

  這篇文章的結尾,有一句話發人深省:“現在扣動扳機的人太多了,跟咱們那個時代不一樣了。”是啊,現在的人,為了利益,可以不顧別人的生命,為了掠奪,可以親手滅掉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可是,一但扣動了扳機,就無法回頭了。就像張愛玲小說《半生緣》中的一句話“我們回不去了”。現在的人,遠不如以前的人那樣純真,戰爭的一次次爆發,更是說明了這一點。日本侵佔釣魚島,菲律賓侵佔黃巖島,哪一次不是為了利益?為了金錢,曾一次次丟掉自己的良知,每一次的理由都冠冕堂皇:“良知能值幾個錢?”可是,當你達到權力的頂端時,才發現自己已經踏入了孤獨,沒有人尊敬你,沒有人愛戴你,有的只是害怕和仇恨……也許,你也想和他們說說話,可是他們對你說的永遠不是實話,也不會相信你,這時,你才發現,我們的良知已經所剩無幾了。

  為了讓世界和平起來,我們不能失去良知,要讓痛苦變成幸福,讓悲傷變成快樂!

  篇二

  如果你的兒子已被昔日充滿孩子歡聲笑語的學校的廢墟所埋,你會不斷挖掘,救出自己的孩子嗎?如果你在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會讓別人先脫險嗎?就在《地震中的父與子》這則新聞中,我找到了答案。

  這篇文章我一口氣讀了三遍。文章寫了一位年輕的父親在失去了孩子極度悲痛的情況下去兒子昔日的學校不停的挖掘。在他挖掘的過程中,不斷有孩子的父母來到這裡,痛苦的喊“我的兒子!”“我的女兒!”喊完後便絕望的離開。也有許多好心人來勸他,但都被他拒絕。然而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我!在他不停的挖掘了38個小時後,聽見了孩子的聲音,並最終開闢了一個出口,救出了自己的兒子和兒子的14個同學,表達了這位父親對兒子多有責任心啊!而他的兒子在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時候讓同學們先脫險,這個兒子又又是多麼無私啊!

  我讀後心潮澎湃。這位父親為了救自己的兒子,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而兒子為了救同學,讓他們先脫離危險。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啊!如果這位父親僅是來到這片廢墟絕望的大喊“我的兒子!”那他的兒子和14個同學就只有長眠於地下了;如果這位這個兒子畏懼死神而先上去了的話,那他的14個同學就有可能升入天堂了。如果人人都能像這對了不起父子那樣,成千上萬的孩子或許就能得救。記得我小時候,只知道讓大人給我買玩具,而不顧大人的重重困難,大人們也無可奈何,只好給我買。自我讀了《地震中的父與子》後,我絕不會在像小時候那樣做了。

  如果大家能把文章中那對父子的精神用在學習和生活上,我們一定會天天向上,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篇三

  周恩來是受人愛戴的領導人。他工作的忘我、他生活的樸素、他待認的真誠和他一切生活細節都能體現出他是一位好。

  今天,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讀完了《十里長街送》這篇課文,讀著讀著……

  人間自有真情在。這篇課文真實、生動地再現了1976年1月我們敬愛的周的靈車經過北京長安街時,首都人民向周衷心愛戴和深切懷念的思想感情。周是凡人也是偉人,他之所以受這麼多人的愛戴和懷念,就是因為他平時以凡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他想的是國家,做的事是為人民,惟獨沒有他自己。寫到這裡,我便想起了周的一個小故事:

  八月的一天,下著傾盆大雨。周恩來要借一本世界地圖和幾本書,研究一個問題。於是,就給圖書館打電話,可是圖書館的管理員小王說這幾本書不外借,就沒有答應。

  過了一會兒,圖書館的門響了,進來了一個人,小王驚呆了,原來是周。小王后悔剛才沒有把書借給,可是卻誇他做的很好。周接過書後,便認真地檢閱起來……

  其實,周本可以說明自己的身份,讓小王把書送來,可是他沒有這麼做,他寧可自己吃苦,也不願意別人吃苦。周多麼大公無私呀!

  課文字裡行間都充滿著人們對的愛戴、懷念之情。文章第五行寫道:“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柺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這句話裡的“滿頭銀髮”,“拄著柺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說明老奶奶年老體衰,可是這樣年老體衰,但她仍要來向告別。”焦急而又耐心“寫出了老奶奶盼望早點看到靈車,哪怕等的時間再長。這句話反映了人民群眾等待靈車的心情。

  就在這時,我想對全國人民大聲呼籲:“如果中國有更多像周這樣的領導人,那該多好啊!因為他們能讓人們得到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