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辜鴻銘的故事

  辜鴻銘先生是一個很有幽默感的人,也是個絕對的高語境人物,他經常用一些話巧妙地回答一些刁鑽的問題。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辜鴻銘先生早年一直在外國學習,但是他從骨子裡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所以,每到節日的時候,他都會買來酒、菜、香等來祭奠叩拜祖先,這使得他遭到外國人的嘲笑和鄙夷。有一次就有一個外國人問他,他的祖先什麼時候會來吃他桌上的東西,他自如地答道,等到祖先聞到孝敬的花香的時候。

  辜鴻銘先生引導學生的手段也是比較獨特的。有一次在上課的時候,有人問他,“老師,你去過那麼多的國家,你說說看哪個國家的人最懂得生活啊。”他回答說,“自然是中國人最懂得生活”,於是又有人問他,“既然中國人是最會生活的人,為什麼還要學英語呢?”他回答說,“因為要學好英語去教育西方那些不懂得生活的人啊”。辜鴻銘先生他贊同男人同時擁有多個妻子,於是他在說服別人以及向外國人講解中國的一夫多妻時,他都是以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東西來比喻的。例如,他用一套茶具中,是一個茶壺配有多個茶杯,來進行比喻。

  辜鴻銘先生還有一種奇怪的癖好,就是喜歡好幾天沒洗的腳的味道。例如,他經常會捧著自己妻子的小腳去聞。而且有一次他去他的一個學生家,聞到一個小丫環幾天沒洗腳的味道,於是就連著幾天都去這個學生家,學生以為他喜歡這個丫頭,於是便將她洗乾淨送給他,他一開始高興地接受了,後來又不要了。原來是因為那個丫頭被洗乾淨之後就沒有他喜歡的味道了。

  關於辜鴻銘辮子的故事

  辜鴻銘先生被稱為“怪傑”,其“怪”表現在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表現就是他的辮子。作為一個生活在晚清時代的人,大多數人經歷的是一個留辮子,剪辮子的過程。但是作為一個在馬來半島的英國人家出生,又飽受西方教育的辜鴻銘先生卻是經歷了沒辮子、留辮子、不剪辮子這樣一個過程。

  辜鴻銘先生出生在英國人的家中,早年一直在西方國家求學,所以他一開始並沒有辮子。但是他回到中國之後就開始留有辮子,這其中有幾點原因。第一,當時留辮子是統治者的要求,你要是沒有辮子,清政府會常常找你麻煩,甚至會要你性命。第二,辜鴻銘先生對中國歷史及文化研讀甚多,對於辮子有自己獨特的認識。第三,他認為辮子是國人與老外的區別,可以讓老外害怕。

  在辛亥革命之後,由於辮子是恥辱、腐朽的象徵,所以要求男子都要剪辮子。但是,辜鴻銘先生固執地一直沒有剪。當時辜鴻銘先生去北京大學任教時,他是穿著青衣,拖著辮子便去了,這與當時穿西服,剪短髮的景象是完全相反的。當時還引來了各種嘲笑,但是他卻對那些人說,我的辮子是看得見的,在頭上可以剪去,但是你們的辮子是看不見的,在你們心裡面。這一句話就說出了當時的現狀,也表達了他自己的一些想法。

  辜鴻銘辮子甚至被稱為“晚清最後一根辮子”,他卻以一根辮子向世人表達了自己很多想法。

  辜鴻銘學外語的故事

  當談起辜鴻銘時,很多人知道他有著超強的語言能力,他一生共學會了九種語言。其實辜鴻銘之所以有那麼強的語言能力,和他的生長環境以及他的義父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另外也與他個人的意志力、精神也有很大關係。辜鴻銘學外語的故事至今仍然廣為流傳。

  辜鴻銘先生出生在馬來西亞西北部,而且是出生在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裡,重點是他還被這位名叫布朗的英國人認為了乾兒子,由於他自己好學,也有這方面的天賦,所以,他十歲的時候就隨著這位英國義父去到蘇格蘭的一所當地著名的中學接受英文訓練。除此之外,布朗先生也經常在課後的時間段他進行種種指導,並且教他學習德文,主要的學習方法就是讓他背誦一些名著,在他背誦熟悉之前,布朗先生不會告訴他意思,因為布朗先生覺得先知道意思會分散他學習語言的集中力度。辜鴻銘先生差不多花了半年的時間將《浮士德》糊塗地背了下來,之後又相繼背了一些名著,這為他之後的語言學習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途徑。

  在1872年的春天,辜鴻銘先生進入愛丁堡大學繼續學習。他在這裡又學習了希臘文、拉丁文、法語等多國語言,他所採用的方法也是背誦各個語言的名著,這些名著中有很多是很難理解的,每次當辜鴻銘先生覺得想要放棄時,他都會想各種方法堅持下來,這些都與他個人意志力有關。而且這也鍛鍊他的記憶力和語言能力,為他之後的繼續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