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嚐膽歷史典故介紹

  臥薪嚐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蹟,後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臥薪嚐膽歷史典故,希望能幫到你。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位。吳王闔閭乘越國喪亂之際發兵攻越,越國軍民痛恨吳國乘人之危的行徑,同仇敵愾,奮力抵抗,大敗吳軍,吳王闔閭負傷死在歸途中。

  吳王夫差繼位,三年潛心備戰,公元前494年,率復仇大軍殺向越國。越國水軍幾乎全軍覆沒,越王勾踐逃到會稽山,越國向吳國屈辱求和。

  按照吳國的要求,越王勾踐帶著夫人和大臣范蠡去吳國服苦役。越王給闔閭看墳,給夫差餵馬,還給夫差脫鞋,服侍夫差上廁所。勾踐三人受盡嘲笑和羞辱。為圖復國大計,勾踐頑強地忍耐著吳國對他的精神和肉體折磨,對吳王夫差更加恭敬馴服。

  夫差生病,勾踐觀其糞便察看病情令夫差十分感動。三年苦役期滿,吳王放勾踐回國。勾踐君臣相見,抱頭痛哭,立志雪恥復仇。

  勾踐回國後,時刻不忘吳國受辱的情景。他睡覺時,躺在亂柴草之上,夜夜不得安眠,睜眼便是勵精圖志,早日報仇!勾踐在自己的屋裡掛了一隻苦膽,每頓飯都要嚐嚐苦味,提醒自己時時不忘在吳國的苦難和恥辱經歷。他身著粗布,頓頓糲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勾踐夫人帶領婦女養蠶織布,發展生產。勾踐夫妻與百姓同甘共苦,激勵了全國上下齊心努力,奮發圖強,早日滅吳雪恥。

  勾踐又採用大臣文種建議,賄賂吳王,麻痺對方;收購吳國糧食,使之糧庫空虛;贈送木料,耗費吳國人力物力興建宮殿;散佈謠言,離間吳國軍臣,殺害伍子胥;施用美人計,消磨夫差精力,不問正事,加速吳亡。勾踐施行的美人計最厲害。夫差在美人西施的美色迷惑下,按照越國的心願和設想的步驟,一步步走向滅亡。公元前???年,越王乘夫差去黃池會盟,偷襲吳國成功,吳國只好求和。後來越國再次起兵,滅掉吳國,夫差自殺身亡。

  臥薪嚐膽歷史典故歷史考證

  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的故事一直在流傳,然而有人提出疑問:歷史上真有"臥薪和嘗膽"這回事嗎?

  《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臥薪嚐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鬥經過,卻也沒有勾踐臥薪嚐膽的敘述。《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床前懸掛苦膽,坐臥都看得到,吃飯時嚐嚐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定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臥薪之事。什麼時候出現"臥薪嚐膽"這個成語呢?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臥薪嚐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臥薪嚐膽激勵自己。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麼事兒了。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明末樑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臥薪嚐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

  《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說:王歸國後,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臥薪"則是"目臥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後人把"臥薪"說成是臥倒在柴草上,是《吳越春秋》的誤解,誤傳。

  臥薪嚐膽的故事催人奮進千百年,如果說是假的,後世人好生尷尬。如果說是真的,又有許多證據反駁它。總之,真真假假,讓人困惑不已。

  

臥薪嚐膽歷史典故的人還:

1.臥薪嚐膽歷史典故

2.成王敗寇的相關歷史典故

3.含有歷史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4.田忌賽馬歷史典故

5.好的開端 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