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夫妻互稱的歷史

  夫妻互稱這方面來說,唐朝人已經開始趕時髦:夫妻互稱“老公”和“老婆”,這是怎麼回事?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在夫妻間的稱呼上,由於當時的宮庭中出現了“官家”一詞,平民百姓中,於是有了“官人”這一稱謂。有的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官人”。

  至今,民間仍對新婚夫妻戲稱為“新郎官”、“新娘子”。從這個稱呼也可看出隨著宋代理學的興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個新臺階啊。官人是管人嘛,那家裡的官人當然就是管家裡的老婆了哦。

  外子

  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稱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點的就要稱做“外子”,丈夫則稱自己的妻子的除“娘子”外,還稱“內人”。

  愛人

  “愛人”這一稱謂最早見於新文學作品之中。上世紀20年代初郭沫若寫的詩劇《湘累》中,就有“九嶷山的白雲喲,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喲,有汐有潮。我的愛人喲,你什麼時候回來喲。”在小說中、情書中,更是多見。但那時沒有被廣泛地用於對妻子或丈夫的稱呼。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區一些受新文化運動薰陶的知識分子開始用“愛人”這一稱謂。

  新中國成立後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裡的”、“做飯的”等有歧視色彩的稱謂;而解放前在國統區使用的“先生”、“太太”、“小姐”,又顯出“資產階級”的色彩。於是“愛人”便被廣泛地使用起來。

  但是,海外華人拒絕使用“愛人”稱謂。一位朋友說,他去英國留學,每當他說起自己的妻子時,使用國內的稱呼“我愛人”,使得人家以為他在談論“情人”。因其直譯lover就是“情人”的意思。而且在日語中漢字“愛人”也是指“情人”。所以現在也用得少了,年輕人已很少再用這個詞了。

  老公

  相傳最早的“老公”出現於唐代。當時有一位讀書人叫麥愛新,他考中功名後覺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想再納新歡。於是,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他妻子看到對聯,從中覺察到丈夫有了棄老納新的念頭,便提筆續寫了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對“老藕”,不僅對得工整貼切,新穎通俗,而且“新糧”與“新娘”諧音,饒有風趣。

  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愛心打動,便放棄了棄舊納新的念頭。妻子見丈夫回心轉意,不忘舊情,乃揮筆寫道:“老公十分公道。”麥愛新也續寫了下聯:“老婆一片婆心。”從此,漢語中就有了“老公”和“老婆”這兩個詞,民間也有了夫妻間互稱“老公”和“老婆”的習俗。

  夫妻之事為什麼又叫周公之禮:

  “成之以禮得幸福、成之非禮得不幸”,這不是道德律,而是價值律。人們會把夫妻之事戲稱“周公之禮”,其來有自。須知人類最重要的教育,從古及今,便是性教育,一則需要養成正常的倫理,二則需要養成優美的感情。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遠古洪荒時代,人民野生土長,女不知有夫,子不知有父。男女成年,性生活與生育不可避免;而以一種禮制的形式來規範性生活,確定其權利與責任,生兒育女,男有婦,女有夫,子子孫孫知父知母,脫離遠古洪荒夢寐野蠻,這能不說是一件極大極大的功德,也是覺悟的先民最重要的一件事業。

  周公乃彼時這個民族文化和一切自然法的集大成者。周公制禮,最主要制的便是“風化”,就是這個“性關係”禮。其實“風化”一詞的本意,很直接,就是以性關係性生活來訓化教育人民,而不是後來說的那麼蘊藉。今人更詫異的是,性生活如何還能化育人民呢?

  “周公制禮”,所制之禮便是後世被推崇普及的禮教,即聖人制度。《禮記》所載諸種禮制,乃是圍繞此婚姻制度為核心的家庭觀念、道德觀念以及諸種維護此婚姻制度的禮儀法度。我們可以看到隨之確立的其實是家庭制度,和個人、家庭對國家的依附關係。有禮成婚姻,而後才算有婚姻制度。與這婚姻制度配套的社會制度成長起來,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確定了雛形,以人倫為道德基石的傳統中華文明也隨之自我發展、成熟起來。這當然是人類史的文明飛躍。

  周公之禮的核心就是建立被約束的“性關係”和性道德,將“性關係”以男婚女嫁的婚姻形式立法規範,而不是隨機野合,上不知君父羞恥,下不知家庭父母。夫婦為人倫之本,乃天地間人類生命所自出者。以“周公之禮”來喻夫婦人道,大義自在其中。而男婚女嫁、男娶女嫁這種家庭婚姻制度的確立,實在不是天然自然發生,實是遠古聖人的創設,至周公而集其大成,遂得以凝固其形式而在全社會做普遍的推廣。

  如此“風化”,便是以性關係為核心建立起來的道路倫理規範教育人民,性關係不再是含蓄蘊藉的“陰陽調和”、“天地交泰”的虛無縹緲之說,還其實是“名教”的核心價值所在。《詩經》之《風》部,其主旨便類似於“性生活考察報告及指南”,或可稱為中國的“愛經”。“風俗”便指各地嫁娶習俗,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婚姻、家庭、財產繼承自然法。不過久而久之,人們忘記了“性生活”乃是禮教的基本點,反而將其他的聽起來更高尚的忠孝節義之類,作為“禮法禮教”的核心價值觀。同時,固定不變的男娶女嫁也客觀上造成了女子地位逐漸低落的現實,《鄘風?蝃蝀》詩中所謂“蝃蝀在東,莫之敢指”的怨嘆,便也不無理由。

  周公之禮教就是以人的性生活為核心建立起來的社會道德倫理制度。《國風》,就是各國以性生活為核心的道德倫理教育大法。在周時,《詩經》是被雕刻在玉版上,傳賜天下,以行風化之教。此謂“詩教”,這是中國古代文明最高妙最偉大的傳統之一。中國古語云:“法不外乎人情”。詩教其中,既有事務性的技術提醒,也有人情心理的精微經驗,將外在的倫理道德,內化為文化的傳承,和審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