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中原是春秋時期一個有標誌性的行動介紹

  九鼎是夏朝的夏禹在治水時得到了民眾的厚愛,各個諸侯都擁戴他,夏禹把進貢的銅材做成了九鼎,九鼎是九州的象徵,也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週三個朝代,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問鼎中原是春秋時期一個有標誌性的行動

  楚莊王即位之後,楚國的實力不斷的強大,楚莊王對內進行改革政治,多外進行討伐叛亂者,不斷向中原地區用兵,與晉國爭奪中原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莊王藉口以討伐蠻族為理由率領軍隊來到了周國的境內,並在周國的境內開始了大規模的閱兵儀式。日益衰落的周國看到楚國的軍隊來到周國的境內當然非常的惶恐,周定王派善於辯論的王孫滿去會見了楚莊王。楚莊王一見到王孫滿就劈頭蓋臉地對王孫滿進行詢問,他還特意詢問了周鼎的重量大小。王孫滿知道他的用意,九鼎乃權力的象徵,楚莊王詢問九鼎是在窺視中原,想與周定王平分中原。

  公孫滿知道他的用意之後,便對他說:“國家的興亡並不是九鼎的大小重量所能決定的。”楚莊王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他當然是非常不甘心的,於是就告訴公孫滿他們楚國所折下的兵器都能鑄成一個九鼎了。可見,楚莊王是非常的囂張,多中原的地位覬覦已久。但是,公孫滿並不是楚莊王一個威脅就能使他屈服的,之後他又列舉了九鼎的來歷和九鼎的相傳的經歷,讓楚莊王明白所擁有九鼎的人一定是有德的賢君,並不是有材料就能夠隨便擁有的。楚莊王在聽了公孫滿的話後覺得很有道理,便悻悻地離開了。

  問鼎中原的典故

  鼎本來是古代烹飪的器具,最早的鼎是由黏土燒製而成,後來又有了青銅器做的銅鼎。鼎被視作傳國的重要的器具,也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因此鼎就被賦予“顯赫”、“尊貴”、“重大”的意義,也有很多成語也說明了鼎的意思,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

  鼎又是用來記錄功績的禮器,周代的時候,國君或者功臣在重大的慶典或者接受賞賜的時候都會鑄鼎來彰顯自己的功績,記錄重大的盛況。

  “問鼎中原”的典故出自《左傳·宣公三年》,主要寫的內容就是楚莊王藉口討伐入侵者為理由把楚國的軍隊開到了東周的首府洛陽,在周天子的境內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

  周定王感到非常不安,於是派遣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重量。言外之意非常明確了,他想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於道德的有無,不在鼎的大小輕重。因為當初的夏禹有德,各地的諸侯都擁戴他,隨之進貢許多的銅材,夏朝才能鑄成九鼎,用九鼎來觀察萬物。後來夏桀昏庸,鼎也隨之傳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傳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然小但是不能輕易移動,但是如果天子沒有德,鼎即使再大也會被移動。周朝的國運還沒有完結,鼎的大小輕重是不能詢問的。”楚莊王聽了無話可說。從此以後,人們將企圖奪權的都稱為“問鼎”。

  問鼎中原誰與爭鋒

  問鼎中原是出自《左傳》中的典故,主要內容是楚莊王以藉口討伐小國向周國的使者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的故事,大有奪取周王朝天下的趨勢。而現在的成語“問鼎中原”中,比喻企圖奪取天下的意思,也用做比喻有私心,想佔據所有的意思。

  問鼎中原的典故發生在春秋時期,楚莊王借討伐陸渾之戎為理由,在周天子的領土內,隆重地進行楚國的閱兵儀式。這使得周天子非常忐忑不安,於是便派遣善於交際的王孫滿去慰問楚莊王。楚莊王一見到王孫滿便詢問他九鼎的重量大小。王孫滿委婉地告訴楚莊王想要統治國家不僅只是因為鼎的緣故,最重要的是德義。楚莊王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於是直接對王孫滿說:“你不要以為自持九鼎就覺得了不起,我們楚國折下的兵刃足夠做成九鼎了。”隨後,王孫滿告訴楚莊王關於九鼎的來歷傳承的經過,最後才告訴楚莊王周室雖然衰落了,但是命數未盡,所以不能過問鼎的事情。莊王便不再強求,轉而向鄭國進行討伐。這就是“問鼎中原”的由來。

  問鼎中原這個成語,到現在還有許多人在使用。比如在金融界的論壇中,想要說明市場預期相當好,風險也大大地減弱,於是就有了“問鼎中原,誰與老伯爭鋒”這個標題。很多廣告商也運用這個句子在廣告的標題中,比如某個門窗的品牌進駐紅星美凱龍,廣告商就運用“中原問鼎,誰與爭鋒”的標題,想要奪得讀者的眼球,讓人感到非常有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