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制度是什麼_氏族制度的介紹

  氏族制度從字面來理解其實就是氏族社會的組織制度,也就是氏族社會時期人類共同形成並遵守的一套規範。這套規範的形成有其具體的背景和條件,這也決定了氏族制度的一些特點。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氏族制度的介紹,希望你喜歡。

  氏族制度的介紹

  氏族制度是以生產資料原始公社所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制度,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形態。在人類及其社會的形 成和發展中,原始群是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形成中的人”的群體的制度。

  氏族制度的特點

  氏族制度的基本特點是:

  第一,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當時主要是以石器和弓箭作為生產工具。母系氏族時期的生產率極低,生產發展異常緩慢,人類完全受著大自然的支配。

  第二,氏族制度生產關係的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歸氏族集體所有,個人只有一些生活用品和隨身攜帶的工具。與此相適應,消費品也是平均分配。

  第三,氏族公社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平等和民主的。這是由生產資料公有、共同勞動和平均分配決定的。氏族議事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在氏族內部,除了輿論對人們的褒貶之外,沒有任何強制手段,更沒有任何剝削和壓迫。

  第四,氏族內部的婚姻制度是族外通婚,禁止同一血緣親族集團內部互相通婚。當時典型的婚姻形態是對偶婚。同一個血統的幾個氏族組成胞族,兩個或幾個姻系胞族組成一個部落。於是形成了氏族——胞族——部落這樣的組織系統。

  母系氏族社會與父系氏族社會的區別

  雖然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都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且都實行財產、分配的公有制,但也存在幾大區別:

  1、母系氏族公社婦女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

  2、母系氏族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時期,人們“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3 、父系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出現了私有制和奴隸制,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氏族社會的血族復仇介紹

  血族復仇是以血還血之意。又稱“血親復仇”,產生並盛行於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時期。當時,出於一個共 同祖先的氏族是社會的基本單位,胞族和部落也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因此,在原始社會,人們的各種關 系中,血緣關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一氏族和部落的人,有相互幫助和相互保護的義務,而個人也只有依 靠氏族、部落的保護才能生存。當氏族或部落的成員受到外來傷害時,則視為對本氏族或本部落的傷害,就 要殺死對方的人員為之報仇,這就是血族復仇。

  到原始社會晚期,被傷害一方則不一定必須殺死對方的成員,可以通過調解,由行凶者所在的氏族或部落用 道歉和送厚禮贖罪的辦法解決,這種方式稱為“同態復仇”。若受害者所在氏族或部落接受這種方式,問題 就算解決,否則就將行凶者所在氏族或部落的人殺死,對方無權提出異議。

  隨著氏族的解體和階級的產生,基於地緣關係的國家組織代替基於血緣聯絡的氏族部落,血族復仇也就隨之 減少。但在階級社會,由於血緣關係還起一定作用,血族復仇也就以某種形式保留下來。例如,在中國周朝 ,“父母之仇弗與共天,昆弟之仇弗與共國”,即此習俗的一種表現;古巴比倫的 《漢穆拉比法典》 和古 羅馬的《十二銅表法》,明確規定保留血族復仇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