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歷史文化

  秦朝是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來了解下秦朝的歷史文化吧!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歷史文化:秦始皇陵

  奇蹟的誕生

  夏日的蟬鳴伴隨著電腦的一陣陣嗡嗡聲傳入耳膜,已經很久沒有一個人靜靜享受秦始皇陵園區如此安逸的午後了。兩千多年前,這裡的場面卻是舉袂如雲的艱辛修建,繼之以驚心動魄的戰火劫掠。此後有關秦始皇及其神奇陵墓的傳說在整個中華大地流傳不息,成為一個永恆的祕密。自上世紀60年代第一批考古人員對秦始皇陵首次勘測至今,人們在秦陵考古中的每一次重大發現都會讓世界為之震驚。

  不過,提起秦始皇陵,估計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其實,儘管這個擁有8000兵馬、並且千人千面的陶俑軍陣蔚為壯觀,卻遠不是整個秦陵的核心。不論它作為大秦帝國所有軍隊的縮影,還是僅為地下京都的“宿衛軍”,兵馬俑坑不過是陵區裡已知的180多個陪葬坑中的3個而已,而且遠在陵園的核心——封土堆以東1.5公里外。

  秦始皇的整個陵園位於驪山北麓的洪積區,今陝西省西安市以東的臨潼縣郊。自從大秦帝國轟然崩塌,項羽的起義軍縱火焚燒了這座偉大陵園後,兩千年來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一個高聳如平頂金字塔***覆鬥狀***的封土堆。它的方形底邊長350米左右,風雨的侵蝕和上面蔥蘢的草木,掩去了它的幾何稜角,使其看起來像一座平常的小山丘。當然,這也是當初造陵者的本意。但是造陵者原先並未曾想泯滅封土堆之外的帝王氣派。據勘測,有兩重“回”字形的高大城牆圍繞著秦陵封土。城垣外圍南北長2188米、東西寬976米,牆內遍佈雄偉的宮殿。但秦始皇的陵區並不僅限於雙重城垣之內,在其廣達6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均發現有秦代皇家文物遺址,兵馬俑坑就是其中之一。

  這座陵園的無窮魅力並非僅僅因為其大,更重要的是在如此大的範圍內,沒有人能說得清裡面有些什麼,甚至無從想象。汗牛充棟的各種史書上已經將秦陵說得神乎其神,但對已經出土的兵馬俑和石鎧甲,卻從未見諸記載。大家知道的只是,秦始皇在地上創造了一個嶄新的帝國,在地下也集先秦歷代墓葬之大成,修建了一個舉世無雙的皇陵。為了體現至高無上的皇家威嚴和權威,同時也為了讓自己在死後也如同活著時一樣處理政務和飲食起居,始皇帝打破了秦之前人們祭祀先王不在墓地進行的傳統,從自己開始,首次將祭祀用的寢殿建在墓地。換言之,他要把“寢”從原來的宗廟裡分割出來,造到了陵墓的邊測,即活著的時候有“朝”***又稱廟***,死後也要設“朝”,活著的時候有“寢”,死後也要有“寢”。這種新制度有效地影響了其後兩千年的帝王陵寢制度。只是由於亡國之鑑和無從知曉,後代的帝王陵園永遠也無法望秦始皇陵之項背。

  從秦王嬴政即位到始皇帝死後一年,秦陵的修造歷經38年。在此期間,華夏神州地覆天翻。大秦五百多年的追求在10年間化為現實,這個曾經偏居西隅的末流小國終於掃平六合號令天下,秦人以創新變革求發展的傳統也不斷刺激著日益膨脹的萬世帝國夢想。秦始皇帝陵怎能與諸侯級別的秦王陵同日而語,於是陵園的設計計劃不斷增添更改。而國家的投入,尤其是參加工程的人數,肯定也隨著統一程序不斷累加。嬴政剛即位時,限於秦國當時的國力,投入修陵的可能不過萬餘人,“及並天下”後,徵來的刑徒勞役竟達“七十餘萬”。兵馬俑坑等一些重要專案估計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當然,它們只好棲身於早先劃定的陵園牆垣之外。和秦帝國框架一樣,制度初創階段的秦陵構思新穎且規模巨集大,卻缺乏規律性與整體規劃,異想天開的創舉層出不窮。由於秦始皇是在出巡途中猝死,所以當時的陵園還沒有完成,秦二世繼位後還繼續收尾工作,直至秦末戰爭爆發,工程才被迫中止,個別專案並未最後竣工。如此一來,秦始皇陵的祕密永遠也無法揭曉。

  高深莫測的封土堆

  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只有經過精心測量,才會發現這座長滿石榴樹的山丘其實是一個平頂四方錐形的臺體。上世紀70年代之前,兩次大規模平整土地,已經使它底層的邊緣不那麼規則,並且在四周切出了一圈黃土斷崖。

  這個相貌平實的封土堆一目瞭然,然而它的本來高度卻令許多專家傷透了腦筋,可以說是所有秦陵研究專案中歧見最多的一個問題。《漢書》中提到秦始皇陵封土“其高五十餘丈”,秦漢時的“五十丈”,合今日的115米,但現存的封土堆卻遠沒有如此之高,學者們為此投入了不懈的熱情,可多年來努力得到的封土堆現存高度,竟然有從35.5米到87米不下10餘種的結果,數值也相差到最大兩倍有餘。

  為什麼一動不動擺在在我們面前的封土高程,會有這麼多的答案?除了測量時測點位置不同、相對標準不同***封土堆立於一個東南高、西北低的緩坡之上,因此封土頂端據四條底邊的垂直高度是不同的***等硬性誤差外,有人認為問題出自水土流失的緣故,更有甚者認為文獻記載出了問題。

  其實,兩千多年來的水土流失固然會使封土有所降低,但其程度遠不如推測的那麼多。兩千年來同處關中的西漢諸陵,封土降低的高度僅兩三米,並且秦陵封土堆周圍也只有1~3米厚的封土流失堆積,因此我推算秦陵封土兩千年間流失的幅度也就僅數米而已。考慮到各種可能後,我認為文獻記載的“五十丈”,其實只是當年的設計高度,它和實際成品之間之所以存在巨大差異,是因為秦末戰爭爆發致使持續多年的工程戛然而止。封土堆只完成到大致現有程度,修陵的勞工就被迫拿起武器走向戰場,其中投降項羽的20萬人被坑殺在河南新安,其他的除了戰死、逃亡,就是歸順了其他起義隊伍,但最終肯定沒有一個回到驪山去繼續完成這項偉大而又殘酷的工程。時至今日,站在封土北側地平觀測,並未最後完工的封土堆現高51.4米。

  封土堆的神祕之處並非只是在於學者們的數字之爭。去年初,秦陵地區的溫度降到零下11℃,封土堆外的石榴樹凍傷嚴重,而封土堆上的卻安然無恙。通過紅外遙感調查發現,封土堆地表和地下溫度比其他區域平均高出2~3℃之多,所以上面的石榴樹得以逃過嚴寒的劫難。有技術人員分析,溫差的原因在於封土堆的土壤結構和含水量與周圍不同,更因為封土堆下存有地宮。

  地宮裡確有水銀造的“百川江河大海”

  秦始皇的地宮是否真的存於封土之下,兩千年來眾說紛紜。歷史上不可勝數的記載和傳說讓秦陵地宮成為這個千古謎團的核心,並且頭緒越來越複雜。比如《漢舊儀》上記載,丞相李斯向始皇帝彙報陵墓的建設進展時曾說:“臣所將隸徒七十二萬人,治驪山者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狀。”結果是“其旁行三百丈乃至”。於是有人推測封土下並非真正的地宮所在,更有人臆斷始皇帝的墓室在南部的驪山裡。當然,多數人還是認為墓室就在封土下。但是,沒有科學的根據,所有的說法都只是“推測”而已。

  結束“推測”的時間始於2002年11月,中國地質調查局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開始聯合對秦始皇陵區進行物理探測。本次探測動用了重力法、磁法、電法、放射性法、彈性波法、核磁共振法、地溫法、測汞法等8大類22項物探手段。秦始皇做夢也想不到, 兩千年後的人用不著掄鎬揮鍬, 就可以窺探他地下王國的所有祕密。同時,考古工作者在厚達四五十米的封土堆上艱難地用洛陽鏟持續勘探,以傳統方法驗證高科技手段在秦陵的應用。所有勘測結果都表明,秦陵地宮就存在於現封土堆之下。

  讓世界驚歎的地宮排水系統

  秦陵地區的地層中存在有多層自東南向西北流動的地下潛水。因此在地宮修築過程中遇到的最大一個困難,就是當下挖至潛水層以後如何排導多層的地下水,而且還要考慮地宮建成後的防水措施。此次勘探出的一套地下阻排水系統,讓所有的難題都迎刃而解,也讓全世界所有的工程專家都歎為觀止。聯想到同時代都江堰、靈渠等同樣有如鬼斧神工的水利工程,我對秦帝國建設者的高超智慧欽佩不已。

  與都江堰和靈渠一樣,只要作品設計出來,並不需要過於複雜的技術就可以將其付諸實施,這才是第一流工程的偉大之處。秦代工程師是這樣開創性地完成他們的曠古之作的:

  墓壙開挖的同時,先在地宮的迎水面***南部和東西兩側***挖設一條超過地宮設計深度、平面略呈“U”形的人工溝壑,從而匯聚各層地下潛水,並阻攔其進入墓壙,以利於北部地宮的修築。這條長778米的排水渠環繞墓壙的三側,是整套系統的前段。南側水渠最寬,上口寬達84米,底寬9.4米,渠中心處深39.4米。

  後段排水設施全長525米,由位於封土西側以外類似“坎兒井”的一組明井和暗渠組成,與前段工程的西北端相接,將前段溝渠匯聚的地下水流排出陵園。這些明井暗渠連成的排水道呈“Z”字形佈局,現已探出8段明井和7處暗渠交替相接。明井都是口大底小,相互之間以拱頂的地下暗渠相通。暗渠底寬約1米,頂部已基本坍塌,然而渠洞內卻沒有發現管道。

  前後兩段排水渠道能夠順利保障地宮的修建,但工程結束後上面終究是要覆蓋封土的,那樣前段水渠就再也無法承擔起排水功能。於是秦代工程師利用枯水季節,將加工過的青膏泥***質地細密類似湖底淤泥,隔水性強***填充在前段溝渠內並逐層夯實,夯層厚達17米;在青膏泥之上,再以21米厚的含沙黃土夯填。這樣前段的排水溝渠就搖身一變,成為橫亙地下的攔水大壩,功能也由排水轉為阻水,用另一種方式隔斷了地下潛水對地宮的滲透。由於受阻的地下水不再匯聚成流,後段的明井暗渠也基本喪失了排水功能,但它的使命已經完成了。我估計正是因為後段作為臨時工程,所以暗渠部分才沒有必要鋪設管道以延長它的使用壽命。

  這組地下阻排水系統隨陵園的自然地勢而精心佈設,可以看出當年的設計者和施工者對陵區地質狀況的瞭解已達到相當程度,並具備極為高超的測量技術。將近繞陵一週的阻排水渠,環行在高低不平的地貌上,渠底的水平掌握需要測量得非常精確。勘探表明阻排水渠的底面高差在1米左右,這樣則保證了渠中的水能夠按照設計意圖流向一處,排出陵園。後來選用青膏泥作為前段下層的封堵材料也十分高明,而且所用的青膏泥之多、夯層之厚,確乎超出想象。僅此一個秦陵地下阻排水系統,就足以說明秦代大型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技術已臻化境。

  這一系統的功效讓人十分滿意。地宮的建成本身就說明了排水系統的成功。而阻水系統,更是經歷了兩千二百多年的時間檢驗。此次物探中,利用自然電場法和核磁共振法測出,在所推斷的墓室和地宮範圍內為不含水區,而阻排水渠外測***南段之南***的相同深度為含水區,從而證實這個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發揮著作用。這應該就是班固在《漢書》中所言的“下錮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