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怎麼死的

  霍去病是西漢著名抗匈將領,是一位少年。霍去病出生在一個傳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陽公主府的女奴衛少兒與平陽縣小吏霍仲孺的兒子,這位小吏不敢承認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於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

  霍去病***前140-前117***,漢族,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中國西漢武帝時期的傑出軍事家,是名將衛青的外甥,任大司馬驃騎。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

  西漢驃騎霍去病是怎麼死的?霍去病為什麼24歲就死了?如果霍去病是非正常死亡,那麼是誰殺了他?為什麼要殺他?朝廷又為什麼要掩飾?兩千多年過去了,後人似乎就更無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謎!

  霍去病一生四次領兵正式出擊匈奴,都以大勝回師,滅敵十一萬,降敵四萬,開疆拓土,戰功比他的舅舅衛青還要壯觀。對於整部世界軍事史和中國史來說,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傳奇。

  霍去病十七歲,兩出定襄,功冠全軍;十九歲,三徵河西,開疆拓土;二十一歲,統帥三軍,縱橫漠北。

  霍去病,一個代表著青春、勇武與奇蹟的名字。

  他一生數次指揮大軍與匈奴會戰,每一仗均是深入險境,孤軍奮戰,每一仗均是以寡敵眾,大勝而歸!

  然而,這位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天之驕子,卻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突然劃上了生命的句號。彷彿一顆流星一般,劃過夜空,耀眼奪目,但卻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千百年來使無數後人為之扼腕嘆息!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邊,墓前的“馬踏匈奴”的石像,象徵著他為國家立下的不朽功勳。千載之後,世人仍然遙想少年大將霍去病的絕世風采,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傾倒,為他那不戀奢華保家衛國的壯志而熱血沸騰。

  霍去病名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西漢戰神少年英雄?霍去病為什麼24歲就死了?

  與霍去病同一時代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霍去病死後的葬禮描述的十分詳細,從送葬隊伍的出身來歷到他們的衣著打扮,再到墓的形狀,甚至連諡號的意義都做了解釋,但卻沒有一個字提及為什麼這個威名赫赫的無敵戰將會在風華正茂之時早卒。

  如果有人認為霍去病去世時匈奴已經無力再戰,霍去病的死對歷史程序根本沒有影響,所以史官對他的死可記可不記。這個說法真是大錯特錯。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漠北大戰後,雙方均受損傷,匈奴遺使和親,漢朝派任敞出使,與匈奴談條件。然而匈奴不僅不接受漢方的條件反而扣留使者任敝,於是武帝決心發動又一次的對匈戰爭。“漢方復收士馬”,積極的備戰。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身為主將的霍去病突然去世,這次很可能徹底摧毀匈奴勢力的第二次漠北大戰夭折了。

  霍去病的突然離世,對漢匈雙方來說都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關於霍去病的死,朝廷肯定會對外公佈一個死因,否則怎麼向即將出徵的將士們交待。然而司馬遷居然將此遺漏掉了,他不厭其煩的詳述霍去病的葬禮,卻單單漏掉了最關鍵的主因,簡直是不分輕重之至。

  縱觀司馬遷論述漢匈戰爭的情況也大抵如此,他從底層收集了很多訊息,但是這些訊息大多隻是膚淺的,瑣碎的。真正對戰爭起作用的決策謀略和大政方針司馬遷沒有記下來,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分輕重,偏激狹隘。

  然而這並不是司馬遷選擇的結果,相反,這是他沒有選擇的結果,他根本沒有獲知這些重要訊息的途徑,所以只能從最底層最表面的現場入手去記錄歷史。說到底,司馬遷在當時只是一個普通人,不是萬能的,他只是站在一個普通知識分子的角度來敘述那段風起雲湧的歷史。只能記輕,無法寫重,因為很多重要的事,隱諱的事根本不是他這個小人物所能得知的。

  兩千多年過去了,後人似乎就更無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謎!

  然而後世卻又忍不住對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種種猜測,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