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小故事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對我國有著重大的影響。那麼,關於王羲之的故事,你聽過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故事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關於

  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王羲之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裡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裡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裡也在想這個字怎麼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紮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遊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鑑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讚歎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郗鑑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在他身上出現的成語還不只這些,據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到木板裡面有三分之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 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有一次,王羲之遇到一個賣扇子的老嫗,隨手在一把扇子上題寫了幾個字。開初,老嫗很不高興埋怨王羲之把她的扇子弄髒了。王羲之對她說:你就說王右軍***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題了字,一定會有人買的。賣扇的老嫗半信半疑,但當她到人多的地方真的一喊時,呼隆一下被人包圍了,大家爭著要買,你強我奪,不一會兒就賣光了。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連貼了三次對聯都被喜愛他的字的人偷著揭走了。臨除夕,不得不又寫了一幅。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開,各先貼上一半。上聯是“福無雙至”,下聯是“禍不單行”。這樣,果然奏效,人們見他寫的不是吉慶紅火的內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際,王羲之又各貼了下一半,對聯就成了:“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路人聞之,皆擊掌歎絕。

  據說王羲之有一顆心愛的明珠。這顆明珠不光是好玩,用來觀賞的,王羲之還經常雙手摩挲它,用來增強書寫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見了,找呀找,怎麼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惱,是誰偷去了呢?經常在他身邊的,除了一個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沒有別的外人了……因此,他對這位和尚冷淡起來。這位和尚發現主人對他有懷疑,就以“坐化”為名,不吃東西,餓死了。後來,家人在宰殺白鵝時,發現明珠在大白鵝的肚子裡。原來,是大白鵝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錯怪了和尚,後悔不已,十分悲痛。為了紀念這位清白的和尚,他將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為教訓,對朋友應以赤誠相待,不能輕易懷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

  關於王羲之的幾個故事

  一、竊讀《筆法》

  王羲之七歲時字就寫得十分出眾。十二歲時,他在父親王曠的枕頭下發現了前代人寫的書法著作《筆法》這本書,就偷偷拿出來讀。父親發現了問他:“為什麼偷看我私藏的東西?”王羲之笑而不語。母親告訴他說:“你看看怎樣用筆法。”父親覺得他年幼,怕不能保密家傳,告訴他說:“等你長大了,我再教給你。”王羲之跪下請求父親說:“讓我現在就學吧,要等到我長大成人,恐怕對書法的興趣和聰明才智不會像現在這麼大。”父親高興極了,終於把書給了他。不到一個月,王羲之的書法就大有長進。不久,當時的書法大家衛夫人看見了王羲之寫的字,對太常王策說:“這孩子準是看了用筆的要訣,我發現近來他的書法已經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了。”又高興得流著淚說:“這孩子有出息,一定會超過我,淹沒我的名聲。”

  二、天下第一行書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太原人孫承公及謝安、支遁等四十一人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過修禊日。他們曲水邊流觴***觴,酒杯;流觴,把酒杯放在水中漂流***,飲酒賦詩,各抒胸懷。又把這些詩收為一集,名為《蘭亭集》。王羲之為此集撰寫了序文,記下宴集的盛況,寫出與會諸人的觀感,他還親自書寫下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這篇序文他用蠶繭紙、鼠須筆寫成,字字遒勁嫵媚,壓倒了同代的一切書法。總計三百二十四個字,凡是重複的字都寫得各不相同,其中“之”字有二十幾個,變化迥異,沒有兩個相同的,好像有神助似的。等他酒醒之後,過了幾天又重新寫了好多本,終究沒有蘭亭集會時寫的那篇好。

  《蘭亭序》在中國書法史上居三大行書作品之首,其餘兩篇作品是唐代顏真卿的《祭侄稿》、宋代蘇軾的《寒食帖》,因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三、自家體

  王羲之寫的字起初並不算最好,沒有超過當時的書法家。到五十三歲了,他還認真臨摹古人碑帖,不怕自己年老,沒日沒夜地刻苦練習。甚至走在路上,坐在椅子上,還揣摩著名家書帖的架勢,手也不停地在身上划著字形。時間一久,

  連自己的衣襟都劃破了。

  一次都在床上睡覺了,他還用手臨空劃字呢,不知不覺地竟劃到妻子身上。他妻子生氣道:“你怎麼老在人家身上劃呢?自家體,沒了?”

  王羲之聽到“自家體”這話,忽然悟及應該創造自己的書體。從此,他翻讀碑帖手跡,糅合各家之長,得千變萬化之神,再加勤練,果然自成一體。後來就成為我國著名的大書法家了。

  四、學書山中

  王羲之還說自己曾獨居山谷裡臨摹鍾繇與張芝的正楷、草書長達二十年之久。竹葉、樹皮、山石之上及木片等不知寫了多少,至於絹、紙、箋、皺紗、枯藤、木頭,則用來反覆練字。

  五、掣子筆不脫

  王羲之任會稽內史時,兒子子敬***王獻之字子敬***七、八歲開始學習書法。有一次,王羲之從兒子背後突然抽他手裡的毛筆,沒能拔掉,王羲之高興地讚歎道:“這孩子的書法,將來定能有大名氣!”

  六、書字換鵝

  王羲之天生喜歡鵝。山後曇躟村有一個道士養了十幾只很好看的鵝,王羲之常常在大清早駕著小船,特意去看那些鵝,很想得到,就商議道士願出高價買下來,道士不肯。多次相商,毫無結果。道士告訴王羲之他非常喜歡老子,很早就想抄一部老子的《道德經》,絹早就準備好了,可就是沒人能寫。說,你要是肯為我抄下《道德經》,我就把這些鵝全部送給你。結果王羲之只用了半天的時間就給他抄完了,道士就把鵝全部給了他,他十分高興地把鵝全部帶回家。

  王羲之的典故

  一、典故:東床坦腹

  《世說新語》記載:羲之20歲時,另一大士族、太尉郗鑑派人到王家選婿。其時重門第等級,王家子侄紛紛喬裝打扮,神態矜持,希望被選中。惟羲之若無所思,躺在東邊竹案旁比劃書法、吃著冷饃,因天熱還坦胸露腹。太尉喜形讚歎道:此正我婿也!自此有了“東床”***女婿稱呼***和“令坦”***稱呼他人的女婿***之說。

  故事: 東床擇婿

  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時,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鑑,他是個很愛才的人,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合適的物件,郗老大人動了不少腦筋。後來,他打聽到王家子弟一個個相貌堂堂,才華出眾,就想縮小範圍,在這幾個青年人當中選擇一個做他的女婿。訊息傳來,王家子弟一個個興奮而又緊張,他們早聽說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學,誰不想娶她作妻子呢?於是,一個個精心修飾一番,規規矩矩地坐在學堂裡,表面上是看書,心兒早就飛了。

  可是東邊書案上,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只見他還象平常一樣隨便,好象壓根兒沒有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會的地揮筆寫字。這天,天氣並不熱,可是這個青年人卻熱得解開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許是早上沒來得及吃飯吧,他一邊寫字,一邊抓起冷饅頭咬一口,無拘無束地咀嚼著,眼睛還一個勁地盯著面前的毛筆字,那緊握毛筆的右手,一時一刻也沒有鬆開,有時還懸空比劃著寫字,那一副認真的神態,使人禁不住發笑。

  郗鑑派來了自己的代表在學堂進行了一番觀察瞭解後,就回去了。在他看來,王家子弟一個個都不錯,彬彬有禮,年青英俊,才華洋溢,簡直沒法說哪個最好,哪個較差。不過,要說表現不那麼使人滿意的,倒有一個。他坦胸露腹,邊寫字還邊啃饅頭,樣子太隨便了,好象對於老大人選擇女婿這麼一件大事,一點兒也沒放在心上……

  這郗大人聽了回報,恰恰對那位舉止“隨便”的青年有興趣。他詳細問了情況,高興地將兩個手掌一合,說:“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這是怎麼回事呢?郗老大人認為,這個青年不把個人的事兒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於書法事業,這正是有出息的表現,有這樣的鑽勁、迷勁,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這位青年是誰?不是別人,正是王羲之,後來他真的成了傑出的書法家。這說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這裡還順帶說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鑑的女兒,她也是個書法家,對王羲之的幫助可大了。她的兒子王獻之,後來也成了有名的書法家,這裡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勞呢。

  二、王羲之寫字換鵝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閒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三、池水盡墨

  自7歲隨衛夫人***衛鑠***學書,尤推崇張芝、鍾繇,亦學其二人刻苦之精神。琅玡幼年時期,曾“臨池學書,池水盡墨”。

  四、王羲之幫老太太賣扇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五、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汙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衝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 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洩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六、入木三分

  傳羲之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筆跡印到木板裡面有三分之深,也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