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典故介紹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對我國有著重要的影響。那麼,關於王羲之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故事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王羲之的典故

  一、典故:東床坦腹

  《世說新語》記載:羲之20歲時,另一大士族、太尉郗鑑派人到王家選婿。其時重門第等級,王家子侄紛紛喬裝打扮,神態矜持,希望被選中。惟羲之若無所思,躺在東邊竹案旁比劃書法、吃著冷饃,因天熱還坦胸露腹。太尉喜形讚歎道:此正我婿也!自此有了“東床”***女婿稱呼***和“令坦”***稱呼他人的女婿***之說。

  故事: 東床擇婿

  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時,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鑑,他是個很愛才的人,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合適的物件,郗老大人動了不少腦筋。後來,他打聽到王家子弟一個個相貌堂堂,才華出眾,就想縮小範圍,在這幾個青年人當中選擇一個做他的女婿。訊息傳來,王家子弟一個個興奮而又緊張,他們早聽說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學,誰不想娶她作妻子呢?於是,一個個精心修飾一番,規規矩矩地坐在學堂裡,表面上是看書,心兒早就飛了。

  可是東邊書案上,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只見他還象平常一樣隨便,好象壓根兒沒有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會的地揮筆寫字。這天,天氣並不熱,可是這個青年人卻熱得解開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許是早上沒來得及吃飯吧,他一邊寫字,一邊抓起冷饅頭咬一口,無拘無束地咀嚼著,眼睛還一個勁地盯著面前的毛筆字,那緊握毛筆的右手,一時一刻也沒有鬆開,有時還懸空比劃著寫字,那一副認真的神態,使人禁不住發笑。

  郗鑑派來了自己的代表在學堂進行了一番觀察瞭解後,就回去了。在他看來,王家子弟一個個都不錯,彬彬有禮,年青英俊,才華洋溢,簡直沒法說哪個最好,哪個較差。不過,要說表現不那麼使人滿意的,倒有一個。他坦胸露腹,邊寫字還邊啃饅頭,樣子太隨便了,好象對於老大人選擇女婿這麼一件大事,一點兒也沒放在心上……

  這郗大人聽了回報,恰恰對那位舉止“隨便”的青年有興趣。他詳細問了情況,高興地將兩個手掌一合,說:“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這是怎麼回事呢?郗老大人認為,這個青年不把個人的事兒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於書法事業,這正是有出息的表現,有這樣的鑽勁、迷勁,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這位青年是誰?不是別人,正是王羲之,後來他真的成了傑出的書法家。這說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這裡還順帶說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鑑的女兒,她也是個書法家,對王羲之的幫助可大了。她的兒子王獻之,後來也成了有名的書法家,這裡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勞呢。

  二、王羲之寫字換鵝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閒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三、池水盡墨

  自7歲隨衛夫人***衛鑠***學書,尤推崇張芝、鍾繇,亦學其二人刻苦之精神。琅玡幼年時期,曾“臨池學書,池水盡墨”。

  四、王羲之幫老太太賣扇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五、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汙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衝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 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洩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六、入木三分

  傳羲之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筆跡印到木板裡面有三分之深,也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七、千古蘭亭

  《蘭亭序》真品一直儲存宮中,樑朝戰亂流落民間。陳朝天嘉年間,羲之7世孫僧智永***傳世有《千字文》帖***得到。太建年間,獻陳宣帝。而後隋滅陳,上獻晉王楊廣。惜楊廣不學無術,智永便藉故翻拓索回,圓寂後傳給大弟子辨才,終被唐太宗獲知。

  太宗好武亦喜文,三邀辨才而不得。宰相房玄齡獻計暗取,派監察御史蕭翼行事。翼足智多謀,扮書生騙辯才信任。半月後,方偶而提及書法。又欲擒故縱,誇口炫耀然後假意不願拿出"二王"真跡,誘辯才上鉤。待賺辨才拿出《蘭亭序》後,故意說是贗品,使辯才當晚急於弄清真假,來不及將《蘭亭序》收好。他趁機趕到當地財主嚴遷處,出示密旨,叫他翌日一早派人請辯才吃齋。辯才匆匆赴約,未曾收好《蘭亭序》,肖翼急忙帶出永欣寺,直奔都督府。請功心切,隨即換官服,日夜兼程護送長安。

  太宗得到《蘭亭序》,愛不釋手,每日摹寫,派人翻拓。貞觀23年,太宗病逝,《蘭亭序》作為殉葬,密藏昭陵。後昭陵被盜,《蘭亭序》自此不得見。

  王羲之的故事

  書成換鵝

  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巧補春聯

  大書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親手寫春聯貼之於門。因為他的字號稱“天下第一行書”,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難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聯一貼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舊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對聯的人一看此八個字太不吉利,便掃興而歸。到了寅時,王羲之補了後半截,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聯的人見春聯變了樣,皆讚歎不已,拍手叫絕。

  不避之字

  斐鬆之、劉牢之、寇謙之、司馬孚之、司馬亮之、司馬景之、司馬曇之……王羲之的兒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孫子楨之、靜之。上述人為什麼不避家諱?這裡藏著個大祕密,與西漢張良有關的祕密。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陳寅恪說這些人所以不避諱是因為都是天師道成員,這個“之”是暗號、徽章。而天師道老大張天師,是張良的八世孫。

  道教情緣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究其成因,與王羲之信奉道教,書籍、道合一有很大的關係。土生土長的道教,很早就產生

  道教符。在抄寫經書時,必須由精於書藝的經生抄寫,而在書寫經本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歷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多是有名的書畫家,他們修身養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揮毫潑墨,落筆成體。王羲之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將修道和書法藝術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產生了具大的藝術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著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東晉時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從上到下,奉信黃老學說。《晉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記載,王氏家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又精通書道。”《道經》中記載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晉嚮往神仙之靈虛,邁行放達於天台北門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潛夫論》記載:“因氏王氏,其後子孫,世喜養性、神仙之術。”

  王羲之的人物簡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身長七尺有餘約為***1.83米***,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今人劉鐸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讚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