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家寇準簡介

  寇準,北宋政治家、詩人,漢族。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出身書香門第,少年聰明好學,對《春秋》三傳,讀得爛熟,理解得很透徹。這為他以後入仕從政打下了初步的知識基礎。下面是。

  人物生平

  太平興國五年***980***,寇準19歲,考中甲科進士,殿試得中,詔授大理寺評事,先後任巴東***今湖北省巴東縣***知縣、成安***今河北省成安縣***知縣。隨後,升遷為殿中丞、通判鄆州,又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

  端拱二年***989***七月,寇準被詔拜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專管朝廷提拔官員的考察。

  淳化四年***993***九月,寇準以左諫議大夫出任知青州。

  淳化五年***994***九月,寇準被召回京師任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副相***。

  至道元年***995***四月,寇準與宰相分日知印、押班,共同商議軍國大政。

  至道二年***996***七月,太宗在汴京南郊祭祀天地後,晉升了一批官員。寇準引薦的官員多得到重用,左通判、太常博士彭惟節官居左通判、左正言、虞部員外郎馮拯之上,致馮不滿,奏告寇準專權。廣州轉運使康戩也告寇準引薦的呂端、張洎、李昌令三位重臣遇事不敢和寇準抗爭。因此,寇準被罷參知政事,改為給事中,出任知鄧州***治所在今河南省鄧縣***。

  宋真宗鹹平六年***1003***六月,寇準任兵部侍郎、三司使。

  景德元年***1004***六月,寇準和畢士安同拜中書門下平章事。

  景德二年***1005***,寇準以締結“澶淵之盟”有功於朝廷,加官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

  景德三年***1006***二月,宋真宗聽信兵部侍郎、資政大學士王欽若的讒言,將寇準貶為刑部尚書、知陝州***治所在今河南省陝縣***。

  大中祥符四年***1011***,王旦推薦寇準復出為相。

  大中祥符七年***1014***六月,宋真宗命寇準任樞密院使、同平章事。

  大中祥符八年***1015***四月,寇準被宋真宗左遷為武勝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五月,又奉詔為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司事。

  天禧三年***1019***六月,王欽若獲罪罷相之後,寇準被召回京,封為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平章事。

  天禧四年***1020***二月,宋真宗已有宿疾在身,劉皇后預政於內。劉氏族人在其原籍蜀地橫行不法,霸佔民間鹽井,百姓多有怨憤,但真宗礙於情面,難以定罪。寇準卻鐵面無私,每每依法懲治,惹惱了劉皇后。真宗病重臥床後,劉皇后與曹利用、丁謂結納內親、翰林學士錢惟演,多方陷害寇準。

  天禧四年***1020***七月,寇準在京師雖任閒職,但奸佞之輩仍難容他,於是又降為太常卿,知相州,遠逐出京。是年八月,徙知安州。是月,因受朱能、周懷政偽作“天書”一案株連,被再貶道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道縣***司馬,寇準一月之內三次罷黜。

  乾興元年***1022***二月,丁謂勾結劉皇后將寇準貶為雷州***治所在今廣東省海康縣***司戶參軍,並將宰相李迪貶為衡州***治所在今衡陽市***團練使。

  乾興元年***1022***,含冤負屈離開道州而向南部海濱雷州赴任。到任後,連個像樣的住房也沒有,但當地官員、百姓素來仰慕寇準的為人,主動替他蓋房,安排寓所。他在任上,除少數政務外,主要是讀經釋書,閒暇時寫字、會友,每逢客至,則笑臉相迎,毫無權貴大官的樣子。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寇準在雷州任所憂病交加,臥倒在床。此時,他以《病中詩》為題,賦詩一首:“多病將經年,逢迎故不能。書惟看藥錄,客只待醫僧。壯志銷如雪,幽懷冷似冰。郡齋風雨後,無睡對青燈。”

  天聖元年 ***1023*** 九月,宋仁宗召寇準徙任衡州司馬,是時寇準病篤,詔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陽***任,病故於衡州竹榻之上,衡州團練副使李迪迎寇準屍靈厝于衡州***今衡陽市***嶽屏山花葯寺,妻子宋氏奏乞歸葬故里,仁宗准奏。但因所撥費用有限,靈柩運至中途,錢已用完,只得寄埋洛陽鞏縣。

  明道二年***1033***十一月,宋仁宗為他昭雪,歸葬下邽***墓在今陝西渭南市臨渭區官底鄉左家村南***。敕令恢復寇準太子太傅、萊國公,贈中書令,諡號“忠愍”。皇祐元年***1049***,仁宗又令翰林學士孫抃為寇準撰寫了《萊國公寇忠愍公旌忠之碑》碑文,並親筆為碑首篆書了“旌忠”二字

  寇準罷宴

  青年時代的寇準,得到宋太宗的支援和信任,提升為參知政事。不久,太宗又為寇準主婚,讓皇姨宋娥與他成親。宋娥是趙匡胤宋皇后的幼妹、邢國公宋準的幼女,美貌聰慧,賢淑多才。新婚期間,日日酒宴,夜夜歌舞。

  一天,寇準與宋娥正在歡宴,忽聽門官來報:“相爺,大門外有個老漢,說是相爺的同鄉,非要見相爺不可。”一聽是家鄉人,寇準忙說:“快請進來!”不一會兒,門官領來一個老漢,衣著破爛,臉上佈滿皺紋。寇準一看,原來是舅舅,便上前拜見,讓老人家坐下。誰知老漢兩眼發呆,並不回答寇準夫妻的問話,卻大哭起來。寇準忙問:“舅舅,家裡出了什麼事?”老漢連連搖頭。問了半天,老漢才長嘆一口氣,說:“我見你這麼榮華富貴,又聽你手下人說,你每日每夜都是這樣,叫我不由得想起我那可憐的老姐了。她一輩子受苦受難,沒過過一天好日子!”寇準聽舅舅說起母親,慌忙跪下,說:“都是甥兒不好,得意忘形,忘了母親早年的苦楚。”說罷,他忙和宋娥勸舅舅入席用飯。老漢看著宴席上的山珍海味,硬是不入席,卻指著宴席說:“這一桌飯,夠咱家鄉一家人過幾個月哩!你在京城裡吃得這麼好,可知咱華州、同州今年大旱,顆粒無收,一斗米漲到一千錢。現在還沒過年,已鬧起了饑荒,到明年春天,不知要餓死多少人呢!想到這,我怎麼能吃得下?”

  寇準也聽說家鄉有旱情,可是從地方官的奏摺裡,卻看不出災情的嚴重程度。聽舅舅這麼一說,頓感自己失職,愧對鄉里。他安排舅舅住下,急忙回到大廳,吩咐撤了宴席,並以此為戒,永不夜宴。第二天早朝,寇準將故里旱情如實奏給太宗,並請旨回陝西督賑和詢察民情。他回陝西后,為家鄉辦了一些好事,還把關中的賦稅免徵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