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文皇后人物生平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生母,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的祖母。孝莊文皇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孝莊文皇后圖片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3月28日***出生。

  後金天命十年二月,嫁皇太極***時為後金大汗之子***,為其側福晉。其姑哲哲為大福晉。

  後金天聰初,皇太極即汗位,其姑哲哲被封為大妃,稱中宮大福晉;布木布泰被封為西側妃,稱西宮福晉。但當時沒有東宮福晉,所以布木布泰在後宮位居第二位,僅次於其姑哲哲。

  天聰三年正月初八日生皇四女雅圖。

  後金天聰六年二月,巴雅爾戴青之女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嫁皇太極為東側妃,稱東宮福晉。布木布泰在後宮地位仍然排第二位。

  天聰六年二月十二日生皇五女阿圖。

  天聰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生皇七女。

  後金天聰八年八月,察哈爾林丹汗的遺孀竇土門福晉阿霸垓博爾濟吉特·巴特瑪·璪嫁皇太極為側妃

  後金天聰九年十月初七日,側妃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以不遂汗意,被改嫁給大臣葉赫部德勒格爾臺吉之子南褚。

  後金天聰八年十月,布木布泰的姐姐海蘭珠嫁皇太極,寵冠後宮。

  後金天聰九年七月察哈爾林丹汗的遺孀囊囊大福晉阿霸垓博爾濟吉特·娜木鐘嫁皇太極。

  布木布泰之姐海蘭珠、林丹汗遺孀陸續嫁與皇太極,使布木布泰在後宮的地位下降。

  崇德元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冊封崇德五宮后妃,也稱五大福晉:皇太極時,蒙古族女子幾乎壟斷後宮。僅科爾沁貝勒寨桑一家就有三位:孝莊從蒙古大草原來到盛京,給皇太極生下一男三女***兒子福臨即後來的順治帝***,封為永福宮莊妃。

  在皇太極生前,孝莊在後宮的地位並不顯赫。後宮受到皇太極專寵,統攝一切的是她姐姐宸妃。

  中宮-清寧宮 皇后,稱國君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即孝端文皇后,是孝莊文皇后之姑***,居首位。

  東宮-關雎宮 宸妃,稱東大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海蘭珠***即敏惠恭和元妃,是孝莊文皇后之姐***,居第二位。

  西宮-麟趾宮 貴妃,稱西大福晉,阿霸亥博爾濟吉特氏,名娜木鐘***即懿靖大貴妃***,居第三位。

  次東宮-衍慶宮 淑妃,稱東側福晉,阿霸亥博爾濟吉特氏,名巴特瑪·璪***即康惠淑妃***,居第四位。

  次西宮-永福宮 莊妃,稱西側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即孝莊文皇后***,居第五位。

  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戌時***1638年03月15日***在盛京皇宮的永福宮生皇九子福臨。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子福臨即位。

  順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尊為***聖母***皇太后。

  順治八年二月,世祖親政,上徽號曰昭聖慈壽皇太后,簡稱昭聖皇太后;屢上徽號曰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皇太后。

  順治十八年世祖崩,皇三子玄燁即位為康熙帝,尊為太皇太后,稱昭聖太皇太后;屢上徽號,曰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年七十五。葬孝陵之南,曰昭西陵。諡曰孝莊文皇后;雍正、乾隆累加諡,曰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年代背景

  十七世紀初,明王朝衰落,東北女真族崛起。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後金國。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鮮,並於明崇禎九年***1636***稱帝,國號清,建元崇德,定都盛京,與明朝遙相對峙。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縊死煤山,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叛明投清,於是清軍鐵騎奔突入關,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清軍追擊下瓦解。九月十九日,清宗室鄭親王濟爾哈朗率勁騎,護送清幼主從盛京遷居北京。十月一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裝點一新,上午已時,皇極殿前鞭鳴三響,鍾磐交鳴,韶和典樂徐徐奏起。年僅六歲的小皇帝福臨,即位。清王朝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歷史,就從這裡拉開帷幕。然而。這個小皇帝,並不理解這高高御座和聲聲歡呼的含義,只有坐在他旁邊的那位頭戴鳳冠的青年婦女,面色凝重,她就是小皇帝的生母、諡號簡稱為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人物評價

  孝莊先後輔佐前清三代帝王,對滿族的入關,滅明朝和鞏固對漢族的統治起了極大的作用。又禮遇漢人,吸取金、蒙古之教訓,並對西方知識極為尊重,對康熙帝起極大之啟蒙作用。另外一方面,孝莊經常被歷史學家拿來跟滿清末年的慈禧太后來相提並論。 孝莊太后手段高明、才能出眾,但卻不戀棧權位,對少年康熙的謀策頗有指點,但從未越俎代庖;為清朝國力打下基礎。

  孝莊,對丈夫,她伺候的無微不至;對情人,她始終念念不忘;對兒子,她是慈母胸懷;在中國歷史上,其賢德恐只有宋神宗時垂簾聽政的宣仁太后可比,此在國史上已是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