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的背景介紹

  世界範圍內的任何一場戰爭爆發,都有著它特定的歷史背景。世界的近代史上中日雙方爆發的大型海戰,甲午戰爭的背景是怎麼樣的,圍繞甲午戰爭的背景,中國方面和日本方面有著怎樣的不同,為何會有這樣的不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要想弄清甲午戰爭發生的背景,就必須分別弄清中國、日本、世界列強三方在甲午戰爭爆發前的具體情況。

  首先,從中國層面來看,在甲午戰爭發生之前,中國正處在清朝末年,已經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且殖民化程度不斷加強。經歷了鴉片戰爭之後的清朝,興起了洋務運動,購置了戰艦並加強了訓練,但統治者的思想沒有根本扭轉,仍然寄希望於不發生戰亂,或者說希望由眾列強國來調解戰亂。

  其次,從日本層面來看,日本的社會發展要求其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帝國主義社會進行轉變,由此內部矛盾極其突出,改革的經費嚴重不足,處於這些因素的考慮,日本將目光集中到了中國身上,並制定出侵略中國的一系列政策,為此日本內部開始重視軍事力量的增強,希望在與中國的對抗中一舉取勝。

  最後,從世界列強國層面來看,其他國家對於中國和日本的戰爭,大多持觀望的狀態,英國、美國、德國等列強國甚至希望能夠通過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收穫部分利益。

  對戰雙方所處的不同背景,早已註定這場戰爭的結局,中國難逃失敗的命運。

  甲午戰爭鄧世昌

  在中國被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中國人民也曾進行了無數次的抗爭,其中甲午戰爭就是赫赫有名的一次。說到甲午戰爭,就不得不說到在戰爭中犧牲的愛國英雄——鄧世昌,曾經率領眾將士與日軍進行激烈的鬥爭,雖然不幸犧牲,但卻因高尚的氣節名留青史。甲午戰爭鄧世昌,作為一個愛國的標籤讓人敬仰。

  鄧世昌本是清代末一個著名的海軍將領,是地地道道的廣東人,帶領著北洋艦隊立下了很多功勞。自中國在1840年遭受鴉片戰爭,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後,無論是朝中官員,還是農民階層,都進行過一系列的抗爭,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看到中國的現狀,鄧世昌感到痛心疾首,直到1894年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在君主的授權下,鄧世昌帶領自己的北洋艦隊與日軍來了場正面對決,才有了後來的甲午戰爭鄧世昌這個光榮的標籤。

  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作為一名愛國將領,鄧世昌是抱著“與祖國共存亡”的信念進行作戰的,他也確實這樣做了。在不管是裝置還是軍力都落後的情況下,鄧世昌沒有一絲畏懼,直面日軍。在一次黃海大戰中,由於日軍的突襲,導致中國軍隊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作戰,鄧世昌決定放手一搏,雖然結局是悲傷的,但鄧世昌卻用生命詮釋了一名軍人愛國的氣節。甲午戰爭鄧世昌也被記載進了史書,成了人們稱讚的物件。

  甲午戰爭英雄

  甲午戰爭雖然早已結束,但是它給中國人民留下的傷疤卻遲遲不能痊癒。甲午戰爭對於中國來說就是一個黑暗的深淵,從此中國在半殖民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同樣是在甲午戰爭中湧現了一些英雄,他們或為國盡忠,或前仆後繼。那麼在甲午戰爭英雄都有哪些,甲午戰爭英雄都作出了怎樣的貢獻,歷史對甲午戰爭的英雄都有何評價?

  在甲午戰爭中,湧現出無數令人感慨的英雄人物,根據對甲午戰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來看,歷史評出了甲午戰爭中的五大關鍵人物。

  第一位李鴻章,他是大清朝的重要大臣,是洋務運動的主要推動者,在甲午戰爭中擔任海戰陸戰的軍事總指揮,並且在中國戰敗後,代表中國簽訂了《馬關條約》。

  第二位丁汝昌,在甲午戰爭中表現優異,擔任黃海海戰、威海灣戰役和劉公島戰役的總指揮,最終被逼入絕境寧死不降,選擇了殉國。

  第三位鄧世昌,擔任“致遠”艦艦長,甲午戰爭爆發之後,參與了黃海海戰戰役,在“致遠”戰艦重傷之時,鄧世昌仍然指揮艦隊衝鋒,最終全船人員全軍覆沒,鄧世昌不願意獨生而選擇了自沉殉國。

  第四位林永升,擔任“經遠”艦艦長,甲午戰爭中,“經遠”艦遭日艦圍攻,林永升被日方的圍攻,壯烈殉國。

  第五位左寶貴,甲午戰爭中率軍防守平壤,經過了激烈的鬥爭之後,因不幸中彈後壯烈犧牲。

  以他們為首的英雄們在甲午戰爭中奉獻了自己的一切,有的甚至為國捐軀,雖然戰爭已經過去,但歷史豐碑上永遠銘刻著他們的名字,中國人民會永遠紀念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