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如何入門國學

  國學重回教育領域,讓孩子從小接觸國學經典,這當然值得提倡,但究竟應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學習經典著作?這些問題需要認真研究。以下是小編整理出來的,歡迎閱讀!!!

  :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

  《論語》 《孟子》

  《論語》為二千來國人思想之總源泉,《孟子》自宋以後勢力亦與相埒,此二書可謂國人內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學者熟讀成誦,即不能,亦須翻閱多次,務略舉其辭,或摘記其身心踐履之言以資修養。

  《論語》、《孟子》之文,並不艱深,宜專讀正文,有不解處,方看註釋。註釋之書,朱熹《四書集註》,為其生平極矜慎之作,可讀,但其中有隨入宋儒理障處,宜分別觀之。清儒注本,《論語》則有戴望《論語》注,《孟子》則有焦循《孟子》正義最善。戴氏服膺顏習齋之學,最重實踐,所注似近孔門真際,其訓詁亦多較朱注為優,其書簡潔易讀。焦氏服膺戴東原之學,其孟子正義在清儒諸經新疏中為最佳本,但文頗繁,宜備置案頭,遇不解時,或有所感時,則取供參考。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乃戴氏一家哲學,並非專為註釋《孟子》而作,但其書極精闢,學者終需一讀,最好是於讀《孟子》時並讀之,既知戴學綱領,亦可以助讀《孟子》之興味。

  焦循《論語通釋》,乃摹仿《孟子字義疏證》而作,將全部《論語》拆散,標準重要諸義,如言仁,言忠恕……等,列為若干目,通觀而總詮之可稱治《論語》之一良法且可應用其法以治他書。 右兩書篇頁皆甚少,易讀。 陳灃《東塾讀書記》中讀《孟子》之卷,取《孟子》學說分項爬疏,最為精切,其書不過二三十頁,宜一讀以觀前輩治學方法,且於修養亦有益。

  《易經》 此書為孔子以前之哲學書,孔子為之註解,雖奧衍難究,然總須一讀。吾希望學者將《繫辭傳》、《文言傳》熟讀成誦,其卦象傳六十四條,則用別紙鈔出,隨時省覽。後世說《易》者言人人殊,為修養有益起見,則程頤之《程氏易傳》差可讀。 說《易》最近真者,吾獨推焦循,其的著《雕菰樓易學》三書***《易通釋》、《易圖略》、《易章句》***皆稱精詣,學者如欲深通此經,可取讀之,否則可以不必。

  《禮記》 此書戰國及西漢之“儒家言”叢編,內中有極精純者,亦有極破碎者,吾希望學者將《中庸》、《大學》、《禮運》、《樂記》四篇熟讀成誦,《曲禮》、《王制》、《檀弓》、《禮器》、《學記》、《坊記》、《表記》、《緇衣》、《儒行》、《大傅》、《祭義》、《祭法》、《鄉飲酒義》諸篇,多遊覽數次,且摘錄其精要語。 若欲看註解,可看《十三經注疏》內鄭注孔疏。《孝經》之性質與《禮記》同,可當《禮記》之一篇讀。

  《老子》 道家最精要之書,希望學者將此區區五千言熟讀成誦。註釋書未有極當意者,專讀白文自行尋索為妙。

  《墨子》孔墨在先秦時,兩聖並稱,故此書非讀不可,除《備城門》以下各篇外,餘篇皆宜精讀。註釋書以孫詒讓《墨子間詁》為最善,讀《墨子》宜照讀此本。

  《經》上、下。《經說》上、下四篇,有張惠言《墨子經說解》及梁啟超《墨經》兩書可參觀,但皆有未精愜處,《小取》篇有胡適新詁可參觀。

  梁啟超《墨子學案》屬通釋體裁,可參觀助興味,但其書為臨時講義,殊未精審。

  《莊子》 內篇七篇及雜篇中之《天下篇》最當精讀。註釋有郭慶藩之《莊子集釋》差可。

  《荀子》、《解蔽》、《正名》、《天論》、《正論》、《性惡》、《禮論》、《樂論》諸篇最當精讀,餘亦須全部遊覽。

  註釋書王先謙《荀子注》甚善。 《慎文子》《慎子》 《公孫龍子》

  少兒國學誦讀幾點注意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唐正大針對兒童誦讀國學,提出幾點建議。第一,經典固然重要,但只能作為課外補充,不能替代歷史教育、語文教育、思想教育。第二,經典很多,一定要有選擇。作為古代幼學啟蒙讀本的《三字經》、記錄大師及弟子言論的《論語》***節選***等比較適合,而過於誇張、甚至可能產生誤導的《二十四孝圖》等,就不宜給兒童學習。第三,要進行適度、簡單的講解。

  誦讀經典,不論對孩童還是成年人,不論是個人誦讀還是集體朗誦,都應該是一種愉悅的精神享受過程,它會讓我們從中體會到漢語之美、漢文化之博大精深。倘若硬性要求小學生像背英語單詞、課文一樣地背誦傳統經典,則偏離了通過誦讀傳遞中華傳統美德和教化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