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故事

  故事是傳承歷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歷史教學的重要部分,在歷史課堂上引入故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對於掌握理解歷史知識,突破重難點,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奇怪的鱔魚

  中國古代有一位叫周豫的讀書人,有一次朋友送了他最喜歡吃的鱔魚,剛巧這天閒來無事,周豫一時技癢,親自動手,試試自己久未展露的廚藝,想煮上一鍋清燉鱔魚湯來喝。

  周豫把鱔魚放進鍋裡,讓它們在冷水中自由自在地遊,鍋下用小火緩緩地加熱,水溫一點點增高,鱔魚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慢慢就會被煮熟。據說這樣煮出來的鱔魚沒有經過被宰殺的掙扎,肉質不會緊繃,味道最好了。

  湯煮開了,周豫掀開鍋蓋一看,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鍋裡有一條鱔魚的身體竟然向上弓起,只留頭和尾巴在煮開的湯水裡。這條鱔魚整個腹部都向上彎在了水面之上,直到死了,仍然保持這個姿勢而不倒下。

  看到這種情形,周豫十分好奇,趕快把這條鱔魚撈出來,用刀剖開它的肚子,想看看它究竟為什麼要如此辛苦地把肚子彎起來。剖開之後,周豫驚奇地發現,鱔魚肚子裡藏著滿滿的魚卵,數量多得難以計算,原來它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

  篇二:舉案齊眉

  《後漢書•梁鴻傳》中介紹漢代梁鴻和孟光的愛情故事時說:“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梁鴻每天打工回來,妻子孟光都為梁鴻準備好了飯菜,跪在梁鴻面前,不敢仰視丈夫,雙手舉著盛有飯菜的托盤,舉得與自己的眉一樣高,請自己的丈夫吃飯。梁鴻呢,也是跪著將托盤接下來。梁鴻與孟光的愛情故事,其精髓就在於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要有距離,距離產生美。太過親暱,沒有距離,反而會適得其反。

  篇三:陸羽痴迷寫《茶經》

  陸羽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茶葉專家,人稱“茶聖”。相傳他曾經為了寫《茶經》而到四川三峽一帶考察。一路上,他遇到山就上山採茶,遇到河就到河邊品嚐水的滋味,然後分別記下這些茶葉和水質的特點和區別。他回家時,行李中的全是一路記載的筆記和收集的資料。

  後來,陸羽從南京來到浙江,在山間隱居,專心寫書。這期間,他經常到山上四處尋找、採摘茶葉或品嚐山泉,每次都是天要黑了才回來。不瞭解他的人都叫他“楚狂”。正是對茶道的熱愛加上勤奮好學,陸羽寫出了我國茶葉史上的經典之作《茶經》。

  古人說:“做任何事情,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陸羽之所以能成為“茶聖”,正是因為他對茶道的熱愛和樂此不疲的態度。服刑人員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就需要有這種痴迷的鑽研精神,它將成為你學習之路上精益求精、攻克難關的致勝法寶。一旦你付出了,就一定會有收穫,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篇四:陳蕃立志

  東漢時有一個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幹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亂又髒,卻從來不收拾。他父親的朋友薛勤見狀批評他:“你怎麼不打掃一下房間,客人來了看到這麼髒亂多不好啊!”陳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麼能做這個呢?”薛勤當即反問:“你連一間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麼大事呢?”陳蕃頓時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小是大的基礎,大是小的積累,一切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業。這就啟示年輕人要注重細節的積累,今天的一點變化,明天的一點努力,後天的一點學習,這樣不斷地日積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達到一個臨界點,你的質量就會發生變化,就會與其他的人拉開差距,這種差距,就是你經過努力達到一個臨界點所取得的成果。當細節積累到一定的臨界點,就發生了突變,突變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這個不知不覺就是量的積累。

  其實,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事業,我們都應該從小事去做起,從“掃一屋”開始,將來才能有機會“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