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陸遜之死的原因

  陸遜是三國時期孫吳政治家,軍事家。青年時期是一個遠近聞名,溫文爾雅的書生才子。在三國中,陸遜的結局是好是壞?怎樣死的?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陸遜之死的原因,歡迎閱讀!

  陸遜之死的原因

  陸遜是跟隨孫權時間較久、功勞很大的大臣,孫權早時把孫策之女嫁給了陸遜。呂蒙死後,陸遜成為抗拒魏、蜀二國的主要支柱。但孫權對陸遜的重用,主要在軍事方面,始終沒有交給陸遜軍政大權。最後權令遜代顧雍為丞相時,雖口頭上說:“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但事實是:孫權既不聽從陸遜屢求保安太子、黜降魯王之諫,又相繼流放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誅親近陸遜的吾粲。孫權更“累遣中使責讓遜”,使遜“憤恚致卒”。逼死了陸遜。

  孫權所以逼死陸遜,決不只是因遜維護太子的問題,主要癥結在於權認為遜對其統治已構成威脅。根據當時情況,權所以疑忌和逼死遜,約有以下四個原因:

  ***1***遜“世江東大族”,從祖康,廬江太守,康子績,鬱林太守,績從子瑁,選曹尚書。遜族子凱,建武校尉,凱弟胤,交州刺史。陸績外甥顧邵為丞相顧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顧邵子譚為陸遜外甥,任左節度,加奉車都尉。譚弟承,奮威將軍。遜外甥姚信,太常。可見遜家族姻親甚為顯赫,此為孫權忌遜原因之一。

  ***2***呂蒙死後,遜一直鎮守武昌,聲望至隆。吳國權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將相都與遜交好,特別是遜功高震主,為權所畏忌。到孫權統治的後期,三國疆域大致已確定,權對外攻雖不足,守則有餘。即無遜,亦可劃江自保,無何重大危險。所以權只讓遜做了幾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3***孫權為身後之計,怕嗣主駕馭不了遜,所以遜等越是擁戴太子和,孫權越疑惑不安。權在逼死遜之前,先剪除其親黨。以後孫權雖然立了幼子亮為太子,但挑選的首輔,卻是資望較淺、社會關係比較單薄的僑居大族諸葛恪,就可以說明孫權是不願從陸、顧等枝葉繁茂的江東大族中選擇輔政者的。從史書記載上看,孫權於武多文少的淩統、朱然、潘璋等病死後,極為哀悼傷懷。可是他不僅逼遜致死,並且還追詰遜子抗。這不是由於猜忌遜,還是什麼呢?

  陸遜的生平簡介

  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今江蘇蘇州***。生於183年,猝於245年。三國時期孫吳政治家,軍事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

  年少喪父的他從小隨堂祖父廬江太守陸康長大。青年時期是一個遠近聞名,溫文爾雅的書生才子,可是歷史卻將他推向了政治舞臺,從而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出世了。

  孫策死後,孫權繼任領導地位,“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陸遜應召,成為孫權的幕僚。孫權愛才,多次詢問陸遜的意見,更對其讚賞有加,還將自己哥哥孫策的次女許配於他。後在陸遜夷陵之戰中大勝,從而成為史上積極防禦成功的代表戰例。在大將呂蒙死後,陸遜成為抗魏軍的支柱,但孫權雖然看中他的軍事才能,卻不肯給他軍政權利。就像當初將侄女嫁與陸遜一樣,表面上拉攏,其實內裡並不想重用。最終陸遜在晚年捲入立嗣之爭,因為力保太子孫和而被孫權厭棄,履加責備,終於在245年,陸遜憂憤而亡,被葬於蘇州,至今蘇州仍有地名陸墓。

  而在陸遜在世之時,他一直是用陸議這個名字的,至於他何時改為陸遜,為何這樣改,並沒有詳細的史書記載,最大的猜測原因是在陸遜死後,孫權賜名,從此之後,史上一律稱之為陸遜。

  縱觀其一生,陸遜才堪負重,終當大任。也有人評價他為人小心謹慎,謙淡沖虛,是難得的出眾人才。

  陸遜破八卦陣的故事

  適逢劉備兵敗,倉皇逃跑之際,陸遜領命率兵去追。行至江邊,只見江畔有幾堆亂石,看似隨意擺放,卻暗藏殺氣。陸遜心下思忖,不由生疑,故不敢輕舉妄動。遂派人四下尋訪,方從百姓口中得知。

  此處原為諸葛孔明佈陣之地,這些亂石也為當時所遺。陸遜親自登山察看,並未見異常,便吩咐手下眾人入陣繼續追那劉備。

  不料方入陣中便飛沙走石,天象有異,前鋒士兵死傷不計。亂石忽然變為石兵石獸擒殺兵士無數,刀兵火影令在場眾人聞之喪膽。陸遜大驚之下,急忙退兵,然一旦入陣,豈可輕易出去。正當陸遜手足無措之際,忽有一老丈出現,自稱是諸葛孔明的岳丈黃承彥。老丈自稱受諸葛亮託付,來次營救無辜困於陣中的東吳大將。又憐惜陸遜小有才名,不忍他喪命於此,遂來助他出陣。陸遜心下大喜,忙下馬跪拜,連連稱謝。

  黃承彥道:“將軍不識此八卦陣,錯從死門入陣,老朽來引將軍從生門出。”一入生門則生,一入死門則死。陸遜又是一番道謝作揖,急忙跟在黃承彥身後,帶著一眾殘兵,按照黃承彥的吩咐步步小心,方才尋到生門方位,逃出生天。而後只見那老者又從中門入陣,瞬間消失在眾人眼前。經此一役,陸遜更加佩服孔明的手段,便更加堅定了“立足江東為本”的思想。轉而去與曹魏作戰,不再追劉備一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