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報紙是怎樣的

  中國封建社會出版的以刊載官方檔案、官場動態和宮廷訊息為主的各類報紙。世界上最早用紙抄寫的報紙***出現於9世紀80年代***和最早用印刷方式複製的報紙***出現於10世紀***,都產生在中國。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中國古代報紙簡介

  唐代的官報中國第 1份官報問世,不遲於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唐代的官報,是由各地派駐長安負責呈進奏章和通報訊息的進奏院和進奏官們分別向各個地方抄發的,當時通稱為進奏院狀報、進奏院狀、邸吏狀或報狀。1900年在敦煌石窟發現的唐僖宗光啟三年***887***的進奏院狀,就是一份唐代的官報***見敦煌進奏院狀 ***。

  開元雜報是釋出於唐玄宗開元十二年至十四年***724~726***的官報,或這一時期官報的抄件。“開元雜報”不是固定的報名,是唐代人對當時官報的泛稱。唐人孫樵《經緯集》的《讀開元雜報》一文中,說它是“系日條事,不立首末” 的 “數十幅書”,其中的記事,凡“數十百條”。內容以報道朝廷政事為主,如“某日皇帝親耕籍田, 行九推禮。某日百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某日諸蕃君長請扈從封禪。某日皇帝自東封還,賞賜有差。某日宣政門宰相與百僚廷爭十刻罷” ***《經緯集》卷三 ***等。在唐代有關文獻和唐代人的某些著作中可以找到不少有關官報的材料。

  宋代的邸報從宋代起,官報釋出制度日益完備,邸報的名稱開始出現。《宋史》、《宋會要輯稿》、《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史籍中都引有宋人對邸報發行情況的論述。蘇東坡的 “坐觀邸報談迂叟, 閒說滁山憶醉翁”***《東坡集》***,曾以“邸報”一詞入詩。邸報又稱邸抄、朝報、報狀或除目,由諸路州郡派駐首都的進奏官負責傳發。當時常駐首都的進奏官約120~150人,受上都進奏院管轄。他們按照各個時期不同的規定,每日、每 5日、每10日或1月發報1次。發報前由門下省給事中負責稽核, 稱“判報”。 邸報內容主要是皇帝的詔書、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報、各級臣僚的章奏疏表、省寺監司等機構的工作報告和邊防駐軍的戰報等。

  宋代政府十分注意對邸報傳發工作的控制。宋哲宗***1086 ~1101在位***時,規定邸報的內容限於 “常程申奏及經尚書省已出文字”,“其實封文字或事幹機密者,不得傳報” ***《宋會要輯稿》刑二上***。宋徽宗***1101~1126在位 ***時規定:“敕黃門下臣僚章疏,自合傳報:其不繫敕黃門下臣僚章疏,輒傳報者,以違制論” ***《宋會要輯稿》刑二上 ***。宋孝宗***1163~1190在位***時規定:有關“軍機”及“邊機”一類的文字,一律“不錄送”門下省,以免在邸報上洩漏***《宋史·孝宗本紀》***。早在宋真宗鹹平二年 ***999***就規定了由樞密院事先審查樣報,通過“ 定本”,然後方準傳發的“ 定本”制度。邸報的正本只發至各級政府部門的長官,長官以外的官僚和士紳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它的抄件。宋代的邸報大部分是抄寫的,只有一小部分稿件以“ 鏤版”的方式印發。

  宋代的小報小報始於北宋,盛行於南宋。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報紙。主要在首都汴梁 ***開封***和臨安***杭州 ***發行,刊期不定。小報是當時人們對這類報紙的泛稱。有時也稱之為“新聞”,使“新聞”這一名詞開始和報紙聯絡了起來。小報的發行者通常是各地駐在首都的進奏官、 使臣、 政府機關的中下級官員和書肆主人。材料來源於在宮廷內部和省、寺、監、司等政府機關通報新聞的“內探”、“省探”和“衙探”。其內容主要是政府沒有公開的“朝廷機事”、官報不準備發表或尚未發表的皇帝詔旨、大臣表疏和官吏任免事項。南宋時,小報上還常載有北方軍民抗擊金兵的訊息和主戰派官員反對議和的奏疏 。大部分為手寫 ,一小部分雕版印刷。

  小報的出版觸犯了新聞洩漏的禁令,因而被封建統治者加上“撰造浮言”、“亂有傳播”等罪名,受到嚴厲查禁。宋以後,各代也出過類似小報的出版物,時人稱為小本、小鈔或報條,同樣受到查禁。

  元、明、清三代的官報元、明、清三代的官報釋出制度和宋代大致相同。元代設通政院,明、清兩代設通政司和提塘官,專門負責官文報的收遞工作。凡皇帝和內閣同意釋出的檔案和朝政訊息,都由他們向地方傳報。除通稱邸報外,還有邸鈔、閣鈔、朝報、京報等別稱。元、明、清三代政府對官報釋出工作控制日益嚴厲。明代末年還公開禁止在官報上透露有關邊防的訊息,崇禎***1628~1644在位***時期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因在邸報上洩漏了他奉派出使祕密向清方乞和的訊息,被處死。當時的官報仍以抄寫為主,崇禎十一年***1638***以後,才普遍採用活字版印刷。

  明、清兩代的報房《京報》明代中葉以後,政府默許民間自設報房,選印從內閣抄錄的諭旨、奏疏和官吏任免訊息,公開出售。報房大多設在北京,所發行的報紙通稱《京報》。中國古代報紙從《京報》開始印有報頭。《京報》有時也被混稱為邸鈔或邸報。《京報》開始是抄寫的, 逐漸改為活版印刷。 報房出版的報紙,可以公開叫賣和接受訂戶。讀者主要是官吏、士紳和商人。 明代對官文報釋出工作控制很嚴, 報房的抄傳活動受到限制。《 京報 》的內容和官方的邸報區別不大,只偶爾刊登辦報人自己採寫的社會新聞。清王朝入關後,《京報》繼續出版,僅北京一地的報房,就有聚興、聚升、聚恆、合成、杜記、集文、同順、天華、公興、信義等10餘家。所發行的《京報》,用土紙和膠泥活字或木活字印刷,日出七八頁至十數頁一小冊,總髮行數達萬餘份。因多用黃紙封面,有紅色套印的“京報”二字作報頭,通稱黃皮京報。其內容以記錄皇帝起居和大臣陛見情況的宮門鈔和常程文書為主,類似官方邸報。清代《京報》的內容,曾為中國近代報刊廣泛選載。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後,《京報》陸續停刊,中國古代報紙的歷史遂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