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書院是怎樣的

  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一般為著名學者私人建立或主持的高等學府。書院是漢族民間教育組織,最早出現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則是由朱熹創立,發展於宋代。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中國古代書院始於時代

  書院的名稱始於唐代,最初是官方修書校書和藏書的場所,如麗正修書院***後改名為集賢殿書院***建於唐玄宗開元十一年 ***723***,書院主管人員的職責是“掌刊輯古今之經籍,以辨明邦國之大典,而備顧問應對”,兼作皇帝的侍讀,“以質史籍疑義”。此外,唐代有些私人讀書講學之 所,也稱為書院,如:皇書院,在江西吉水縣,唐通判劉慶霖建以講學; 鬆州書院,在福建 漳州府, 唐陳與士民講學處;義門書院,在 江西德安縣,唐義門陳袞即居左建立,聚書千卷,以資學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學;梧桐書院,在江西奉新縣, 唐羅靜、羅簡講學之處。

  中國古代書院盛於時代

  書院盛於宋初。 唐末五代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官學廢弛,教育事業多賴私人講學維持,宋初的統治者仍在忙於軍事征討,無暇顧及興學設教,於是私人講學的書院遂得以進一步發展,形成影響極大、特點突出的教育組織。宋 呂祖謙在《白鹿洞書院記》中說:“國初斯民,新脫五季鋒鏑之厄,學者尚寡。海內 向平,文風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閒曠以講授,大率多至數十百人。 嵩陽、 嶽麓、睢陽及是洞為尤著,天下所謂 四書院者也”宋初最著名的書院,除公認的白鹿洞嶽麓睢陽*** 應天府***、嵩陽之外,還有茅山、 石鼓等。這些書院一般是由私人隱居讀書發展為置田建屋,聚書收徒,從事講學活動;設定地點多在 山林僻靜處,後世認為這是受了佛教禪林精舍的影響。

  中國古代書院: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為 北宋四大書院之首,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南省第二大城市—— 衡陽市 石鼓區,海拔69米,面積4000平方米。石鼓書院始建於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曆史。書院主要建築有武候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七賢祠、 合江亭、禹碑亭、 敬業堂、 櫺星門、 朱陵洞等。蒸水出環其右,湘水挹其左,耒水橫其前,三水匯合,浩浩蕩蕩直下洞庭。而石鼓正當其中,橫截江流,秦然若素。“衡州八景”有“石鼓 江山錦繡華”、“朱陵洞內詩千首”、“青草橋關酒百家” 三景集聚於此。

  中國古代書院:嶽麓書院

  北宋時期書院曾一度衰落,這是由於統治者為了更直接地控制教育,一方面大力興辦官學,一方面推重科舉。讀書士子就學門路增多,而且非經科舉,難得入仕之途,因而不願長守山林,對書院失去了興趣,以至“書院至崇寧末乃盡廢”。然而北宋的官學很快變成科舉的附庸,日漸腐敗,因此,南宋時期興辦書院之風再起南宋書院發達同理學的盛行有密切關係。書院成為研究和傳播理學的重要基地。 朱熹對南宋書院的復興起了重要的作用,並對後世書院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在淳熙六年***1179***守 南康軍時,在廬山發現 白鹿洞書院 故址,申請興復,於次年告成。 朱熹為書院確定了條規,對書院的宗旨,為學之序以及修身、處事、接物之要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名曰《白鹿洞書院學規》,後世書院大都仿此辦理,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中國古代書院:白鹿洞書院

  元朝的書院,據稱“幾遍天下”,但受官方控制甚嚴,缺乏論辯爭鳴的氣氛。書院雖多,卻無書院講學的特點,幾乎與官學無大區別,這是書院官學化的開端。延至明初,依然如此。直到正德***1506~1521*** 嘉靖***1522~1566***之際,書院講學論辯之風才又興盛起來。 王守仁、 湛若水和他們的弟子對明朝書院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王守仁講學,“流風所被,傾動朝野,於是紳之士,遺佚之老,聯講會,立書院,相望於遠近”。 湛若水是著名學者 陳獻章***白沙***的學生,他所到之處必建書院講學授徒40多年。這時的書院把學術研究和講學活動更緊密地結合起來,而且不同學派各標其宗旨,各講其主張,往往超出書院講壇的範圍,發展成為規模相當大的地區性的學術活動,形成獨具特色的書院“ 講會”制度。

  東林書院是明末影響最大特點最為突出的書院據《無錫金匱縣誌》載:“東林書院亦名龜山書院,在城東南隅,宋楊文靖***時***講學於此,後即其地為書院”“萬曆三十二年, 顧憲成及弟允成始構成之。憲成歿, 高攀龍、 葉茂才相繼主其事,榜其門曰 東林書院”,“當憲成、攀龍講學時,……遠近名賢,同聲相應,天下學者,鹹以東林為歸”。可知 東林書院名聲之大。 東林書院的重要特點是積極參與當時的政治活動,致力於諷議朝政,裁量人物。為此,它的名聲大振;但它也由此而遭到統治者的禁燬《明史·顧憲成傳》說: “其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風者,多 遙相應和,由是東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明末曾四毀書院:第一次是嘉靖十六年***1537***御史 遊居敬上疏,指斥湛若水“倡其邪學,廣收無賴,私創書院”。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1538***吏部尚書 許贊以“官學不修,別起書院,耗財擾民”為藉口,“申毀天下書院”第三次是萬曆七年***1579*** 張居正為了整頓吏治、整頓教育,遂以書院多無實學,且“科斂民財”為理由,封閉全國書院。第四次就是天啟五年***1625*** 魏忠賢“拆毀天下書院,首及東林”。四毀書院的根本原因都是封建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一項政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