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樂不思蜀

  成語是語言的精華,具有深刻的表現力和強大的生命力,是各民族語言特點的集中體現,言簡意賅,在言語交際中使用頻繁。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的主人公簡介

  劉禪***207-271***,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又字升之***《魏略》***。小名阿斗。劉備之子***非長子,劉備的長子是誰已不可考,但肯定是多次被呂布以及曹操俘虜***,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公元263年蜀漢被曹魏所滅,劉禪投降曹魏,被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

  的典故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征戰不休,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其中,劉備管轄割據的地方稱為蜀。劉備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並請丞相諸葛亮來輔佐劉禪治理國家。劉禪有個小名叫做阿斗,阿斗當了皇帝后,每天只會吃喝玩樂,根本不管事,還好有諸葛亮幫他撐著,蜀國才能一直很強盛。後來輔佐他的人先後去世,自己又只知道玩樂,因此把國家治理得越來越糟糕,國勢日趨衰弱。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攻下綿竹,大軍直逼成都。姜維抵擋不住,終於失敗。劉禪投降,當了俘虜,蜀漢滅亡。投降以後,魏王把劉禪他們接到魏國的京都去居住,還是使他和以前一樣養尊處優,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他為安樂公。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面上裝成很順從,暗地裡存著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有一天,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阿斗吃飯,故意叫人來表演蜀國的雜耍,想羞辱這些蜀國來的人。舊大臣們看到這些蜀國的雜耍,都非常的難過,可是,阿斗卻高興地拍著手說:“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點也沒有傷心的樣子。

  還有一次,司馬昭故意問劉禪說:“你思念蜀地嗎?”劉禪回答道:“這裡很快樂,我不思念蜀地。”過了一會,後主起身上廁所,原在蜀漢任職的進臣跟到廊下,暗地裡對劉禪說:“今後大將軍再問您是否還思念蜀地,您應該哭著說,我沒有一天不思念。這樣,您還有希望回到蜀地去。”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著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說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只好閉著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的說:“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司馬昭聽了以後,在心裡竊笑:“真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呀!難怪會讓自己的國家給亡掉!”

  的啟示

  玩物喪志,不思進取,樂而忘本。

  的延伸

  【讀 音】lè bù sī shǔ

  【解 釋】 蜀:古地名,三國時的蜀國,相當於今天的四川省。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快樂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又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

  “樂不思蜀”原意是劉禪安於逸樂不思亡國。後形容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魯迅《月界旅行》:“那麥思頓更覺氣色傲然、或飲或事,忽踴忽歌,大有‘此間樂不思蜀’之意。”

  【出 處】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後主傳》:“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用 法】 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形容忘本

  【示 例】 黃裳《榆下說書·諸葛的錦囊》:“' 樂不思蜀 '的那一幕,就是乃父東吳招親的翻板。| 那麥思敦更覺氣色傲然,或飲或食,忽踴忽歌,大有“此間 樂不思蜀 ”之意。***魯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看到眼前的美景,吃著可口的飯菜,我真有點樂不思蜀了

  【近義詞】 樂不可支、樂而忘返、流連忘返。

  【反義詞】 落葉歸根、戀戀不捨。狐死首丘、歸心似箭

  【同韻詞】蟻羶鼠腐、鏤脂翦楮、歡忭鼓舞、與人無忤

  【燈 謎】劉禪到中原

  【歇後語】被俘的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