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吉他是什麼

  古典吉他原名古典6絃琴,因定型於古典主義時期而得名,與豎琴、魯特琴同屬西洋彈撥樂器***古典式絃琴***。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古典吉他的相關內容吧!

  古典吉他的發展歷史

  “吉他”是古典式絃琴中把式絃琴下屬的一大類目;早在八世紀和九世紀時就有了阿拉伯吉他和拉丁吉他,最早的吉他音樂是由十三世紀時卡斯提利亞國王阿爾風索十世開始萌芽的。到了十五世紀,把式絃琴的另一下屬類目魯特琴體系開始崛起,使原先的阿拉伯吉他逐漸被淘汰,而拉丁吉他進化為比維拉琴。在十六世紀,比維拉琴改用手指直接觸弦撥奏,在王室貴族民間廣泛流傳。在西班牙最盛行的時期是1535-1578年間。魯特琴亦於十六世紀奠定了古典音樂的基礎,至今依然在把式絃琴的下屬類目中佔有一席之地。

  文藝復興之前,把式絃琴的發展較為薄弱。隨著音樂家的不斷創作、改進。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也就是十六世紀,魯特琴和比維拉琴的推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出現了一批音樂家、作曲家。進入巴洛克時期,由於西班牙吉他的易彈奏性,在民間得到了極大的流行。魯特琴在這個時期仍然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併產生了偉大的“音樂之父”巴赫與懷斯。他們兩人對魯特琴音樂的貢獻可以說是空前絕後。魯特琴、比維拉琴以及隨後崛起的吉他都是把式絃琴中的重要種類,它們一直在曲目、彈奏技術與製作工藝等方面相互促進並發展。

  古典主義時期之前的“吉他”既有四根復弦、五根復弦,復弦的缺點是弦數多導致調音較麻煩,因而很快五根單絃的改進形式開始流行。1790年***庚戌年***,德國人加上了第六根弦,使現今吉他EADGBE的六絃式定音首次出現。古典吉他硬體工藝的定型源自十九世紀中頁西班牙制琴家進行的改良,確立了沿用至今的65cm國標弦長。1946年,美國科學家伯特·奧古斯汀開發研製出了尼龍弦,並應用於古典吉他、豎琴、魯特琴等的琴絃材料改良。尼龍弦不僅能承受更高的張力與更劇烈的物理環境變化,而且壽命也更長,對古典吉他的音色、音量也能有極大的改觀,從此幾乎完全取代了較脆弱的羊腸弦。

  古典吉他的樂器材料

  面板:雪松***香柏***、雲杉、紅松、白松

  背側板:玫瑰木、柏木、楓木、巴西黃檀、胡桃木、紅鐵木豆

  琴頸:雪松、桃花心

  指板:烏木、黑檀

  古典吉他的彈奏技巧

  1.持琴:

  琴頭指向左上方,與水平面傾斜夾角約在30°至40°之間。下側琴腰凹弧與左大腿重合,琴底靠在右大腿上,共鳴箱上半部分後側邊緣與左胸有輕微接觸,右手從共鳴箱上側琴腰凹弧右邊自然下垂,手心懸至音孔附近。一般要求擱琴的左腿採用腳踏墊高約10公分左右***兒童5至10公分;成人10至15公分***。

  2.手型指法:

  學院派彈奏方式較規整,手型較固定。右手自然彎曲呈空心拳狀,其中空間大小以正好能塞入一個網球為宜。左手掌心向正上方呈託舉狀握住琴頸,虎口儘可能不貼住琴頸而留有一定自然間隙,拇指抵在琴頸後側最厚處為宜。左手按弦用指為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儘可能用指尖垂直按弦。一般要求右手撥絃用指***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留有一定長度的指甲,並修剪成合適的形狀打磨光滑。彈單個音的主要撥絃動作有不靠弦***也稱鉤弦***與靠弦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