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是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可預料情況發生進行的反思以及根據學生學習效果調整教學計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2016學年第一學期即將過去,根據本學期的教材特點,按照《課程標準》,比較圓滿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任務,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還未進行期末考試,但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成功之處,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為了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以後的教學工作打下基礎。現將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 結合課文和“積累 運用”,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學生對語言的積累。

  2、根據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平時教學中,做到了認真備課***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精心設計教案,按時批改作業,落實三維目標,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逐一分析每個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接受知識能力的情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3、在教學中重視發展學生智力,加強學生思維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表達能力。結合“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力。

  4、重視課前的預習工作,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

  5、重視學生的書寫,平時面批作業時,及時表揚書寫好的同學,並在全班交流,稍有進步的總是寫上鼓勵性的語言或標記,經常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內容,看誰寫得又快又好。

  6、與家長及時聯絡,加強與家長間的溝通,加強家校聯絡,把學生在校的情況及時反映給家長,共同搞好學生的學習。

  二、不足之處。

  1、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學生比較努力學習,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四分之一的同學學習處於被動狀態,學習不用心,理解能力差、記憶力差,學習用品缺少,家長忙於打工,不顧及孩子的學習生活,還要繼續做思想工作。

  2、對後進生的課外輔導太少,使其語文基礎知識掌握不住,書寫速度慢、潦草,說話不通順,對作業不能按時完成。

  3、為了學習教學質量的提高,也為了學生的直觀理解文字。學校給每個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裝置,各教師努力用好這一媒體教學。尤其中年教師多學習,駕馭多媒體,讓多媒體更好的為教學服務。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對不完成作業或不用心學習的同學重抓到底,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六年級上冊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裡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呀,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著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著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雲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為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裡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

  六年級上冊語文《山雨》教學反思

  《山雨》教學反思在教學本課時,特別是在整體感知時,文字中如詩一般的文字躍動在學生的眼前,等待著學生去品味、欣賞。閱讀中,一切都以文字的原生態在對學生產生閱讀期待,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解讀。文字中美的文字描寫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閱讀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領略,原汁原味的整體感知就是引導學生自己讀懂文字中,領略文字背後那美的意境。先教給學生賞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反覆讀,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義,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通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閱讀。我覺得在課堂中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不應是閱讀的結束,而應是閱讀的開始。帶著課文的學習興趣去閱讀新的作品,對課堂內容進行延續發展,才是真正意義的語文學習。那我的這節課就引著學生從課文中的文字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學裡,不僅是朗讀、感悟能力的培養,也是其他能力的訓練。

  六年級上冊語文《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懷念母親》是季羨林老人寫的一篇懷念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散文詩。因此,文章特別“散”。當然,以前我是一直不愛教這篇文章的。孩子們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這次我不得不靜心讀讀這篇文章了,讀過了,也愛上了!文章寫得多好啊!“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對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回家,從學校回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回來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長眠於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房東的孩子只是在外讀書,房東太太就對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歲就離開了母親,她該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著孩子呢?她該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許,她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與孩子相見!但是,可憐的母親,終究沒見到孩子一面,就匆匆離開了人世!母親是帶著相思離開的,母親是帶著不捨離開的,母親是帶著牽掛離開的,母親也是帶著悔恨離開的……想到這些,季老怎麼不肝腸寸斷呢,悲痛欲絕呢?此時我終於理解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這是作者真實的心理,沒有誇張,沒有矯情,這是一個孩子對過世母親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這樣的例子太多!這次,我終於理解了季老的這篇文章!我終於讀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麼,我的教學中是不是非要孩子們理解這樣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經歷,我都經過了這麼多年才懂,孩子們怎麼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尋另一個突破口,通過對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之情,讓孩子們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愛戴父母,要熱愛祖國,時刻把祖國放在心中!

  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我調整了教學感情的著落點。我要讓孩子們受到薰陶,愛父母,愛祖國,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懷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細膩!這樣,我不再感覺這篇課文的內容太散,孩子們學習起來過難。

  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我犯了一個低階錯誤,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很多教學環節是不落實的。我帶著孩子們跑啊跑啊……當然這樣的教學效果無庸質疑——不咋樣!

  上完課,慚愧不已,我上課的時候急什麼呢?應該踏踏實實走好每個教學環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