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預設與生成在思想品德課中相得益彰大學選修課論文

  思想道德修養課既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知識性,其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政治修養、思想修養、道德修養、心理品質修養、美學修養、敬業修養等。其中政治修養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核心內容,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主要內容,而心理品質修養則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礎內容。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大學選修課相關論文讓預設與生成在思想品德課中相得益彰。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讓預設與生成在思想品德課中相得益彰全文如下:
 

  教師總是希望學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課本上相同的答案,總希望學生提出自己預設中的問題,否則教師會十分著急,即使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或者有價值的問題,教師也不予理睬,頂多用“你真聰明”、“這問題以後你會明白的”……之類的話來搪塞。這是因為教師為了完成所謂的“知識”、“教學任務”,按預定的教案在教學,千方百計地把學生拉到自己的教學思路中來,不允許學生出“格”,這樣的課很難煥發生命的活力。我認為《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應堅持動態生成式的教學,這樣才能使課堂充滿生機。華東師範大學葉瀾教授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而動態生成式教學“是指課堂中不能機械地按原先確定的一種思路教學,而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由教師靈活地調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在動態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筆者聯絡《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實踐,例舉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旨在更理性地關注動態生成,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一、精心預設——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前提

  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有人提出教學預設應粗線條勾勒,如果精心預設就與新課程理念“動態生成”相悖,不利於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和“生成”不是對立的,而是辯證的關係。新課程背景下的品德課要生成精彩,增強實效,其教學過程還是需要教師精心預設的。但這種“精心”不是體現在以往注重教師教法的預設,而是體現在能立足於教材與學生實際預設開放的學法方案上,體現在教師的預設為品德課堂的動態生成留下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上,體現在教師對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師生生命中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的追求上。如案例1我就是這樣精心預設的。

  【案例1】一年級《歡天喜地過大年》中“玩過年”教學片斷預設

  1、今天才1月6日,離春節還有一個月。你們想不想現在就來過年?好,那我們就來玩過年!你們看看我們這個大家庭中有沒有一些過年的氣氛?

  2、我們想辦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嗎?你們說怎麼打扮?***學生分組佈置教室***

  3、這幅畫是誰貼的?你為什麼這麼貼?***教師針對教室的佈置情況,引導學生進行對話交流,從中瞭解有關過年的習俗。***

  4、過年了,你們會吃些什麼?做些什麼?……

  細讀這個教學片斷,不難看出我所進行教學預設的“精心”,主要根據一年級學生認知與心理髮展水平,從生成與建構的實際需要出發,精心創設過年的情境,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逐步進入課堂教學的當下情境,並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同時“著眼於整體,立足於個體,致力於主體。”適時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我們想辦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嗎?你們說怎麼打扮?”;“這幅畫是誰貼的?你為什麼這麼貼?”;“過年了,你們會吃些什麼?做些什麼?”等等。這給學生留有充分想象的餘地和自主建構的空間。同時,我還通過引導學生選擇不同的物品佈置教室、進行對話交流,讓學生有意無意地瞭解一些有關過年的風俗習慣等方向的常識,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過年的歡樂。我認為,這樣的預設,就是為留給學生在課堂上互動生成的空間和時間,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狀態和行為都成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資源”。

  從上所說,教學的動態生成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充分預約的精彩生成。只是教師在預設過程中,從傳統的線型設計***關注“教師怎樣教”的設計***轉到新理念下的板塊設計***關注“學生怎樣學”的設計***上,即從“以教定學”轉到“以學定教”這一新理念上來,不僅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情境、備生活、備自己,還要備和課堂有關的一切主客觀因素。這樣,才能使預設更有深度和廣度,課堂教學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二、敏銳反饋——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關鍵

  儘管教師通過精心預設開放而有彈性的教案,已經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作了充分的預設,但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課堂教學過程中依舊會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因此,關注品德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關鍵在於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學生的資訊,並做出準確的判斷與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流程,從而使教學過程得以生成和推進。

  ***1***敏銳反饋,關注教學過程中的資源生成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的資源是多樣、開放的,可包括條件有形和無形資源,”每個教師都“應樹立濃厚的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識。”葉瀾教授在《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中也提到:“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的回答等等,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因此,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擺脫傳統線形教學活動的影響,充分發掘和利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案例2就是如此。

  【案例2】《品德與生活》第三冊《上超市》教學片斷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購物後的交流***

  師:你買來的食品過了保質期該怎麼辦?

  生甲:把它丟掉。

  生乙:把它送給別人。

  師:把過期的食品送人,這樣行嗎?

  生丙:不行!別人吃了過期的東西會生病的。

  生丁:憑小票到超市去退貨。

  師:對呀!買的東西如果質量有問題,我們可以憑小票到超市退換。

  這個案例我在引導學生達成課前預設的“知道上超市買食品要注意看保質期,如果買來的食品有問題,應憑小票去超市退換”這個知識技能目標時,注重學生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者。當學生在交流中出現錯誤的資訊時,能敏銳地捕捉並及時反饋,將它開發成生成的教學資源“把過期的食品送人,這樣行嗎?”從而使學生在《上超市》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2***敏銳反饋,關注教學過程的思路生成。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內在關係是教學過程創造主體之間的交往***對話、合作、溝通***關係,這種關係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中同樣應當得以展現。關注教學過程的思路生成,就是指當不符合最初預設的資訊出現時,教師能敏銳反饋,直接針對課堂教學的實際情形加以利用,使之成為生成性教學資源並即時生成目標之後,還能根據生成的內容與目標在教學主體的評價與參與的過程中生成新的教學思路,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方法,從而促進教學的過程生成。案例3就是一例。

  【案例3】《品德與社會》第一冊《溫馨的港灣》教學片斷

  生甲:每年6月份的第二個星期日是父親節。那一天,我會給爸爸送張賀卡。

  師:你真能幹,還知道父親節在哪一天。

  生乙:老師,他說得不對。父親節是每年6月份的第三個星期日。

  師:剛才他說是第三個星期日。

  生甲:我說的是第二個星期日。

  師:對不起,老師沒聽仔細,不過,老師還是要表揚你。你們知道我為什麼還要表揚這位小朋友嗎?***學生不解***你們可以討論一下。

  生丙:因為他對父親節還是有點了解的。

  生丁:因為他很誠實,對就對,錯就錯,沒有撒謊。

  師:是的,每一個家庭都會因為擁有這樣誠實的孩子變得溫馨。

  以上出現的細節問題在課前是難以預設的,但我能以敏銳的眼光,巧妙地將它作為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讓學生在討論、交流的活動過程中受到了預設之外的“誠實品質”的教育。

  作為教師應合理利用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不符合最初預設的但很有價值的那些資訊,及時調整課前的預設目標,根據生成性的教學資源加以目標的重新定位,並形成新的教學思路。這樣的教學動態生 成才能出現令人驚喜的精彩情景。

  三、有效建構——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追求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而對生成性的課堂,教師的預設不可能襄括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不確定因素,而要憑藉教學機智去生成新的教學思路;而這種生成並不是沒有導向的自由生成,教師的引導必須注重基礎性與有效性的統一,必經蘊含著深層的價值追求。案例4中的教學動態生成就是在價值引導下的有效建構。

  【案例4】《品德與生活》第一冊《我有一個新的家》教學片斷

  ***我在引導學生進行對話交流時,突然出現了一個意外的“小插曲”***

  生***寧寧***:老師,我旁邊的陽陽解小便了!***眾生笑,紛紛離開座位去看***

  師:寧寧小朋友真好,你告訴老師“陽陽小便解出了。”我要表揚你。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老師為什麼要表揚他嗎?***生疑惑不解***

  師:小便解在身上是不舒服的,我們每個小朋友都經歷過。寧寧馬上告訴老師,就是想幫助陽陽解決這個問題。寧寧,你說是嗎?

  生***寧寧***:是的。

  師:那麼,我們大家該怎麼幫助陽陽呢?

  生***寧寧***:我陪他到辦公室裡換褲子。

  師:好的,你們快去吧。

  師:我幫他將凳子擦乾淨,你們能為他做些什麼呢?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我用抹布把陽陽的凳子擦乾淨。這時寧寧和陽陽回教室***

  師:你們想怎樣幫助陽陽呢?快告訴他吧。

  生甲:陽陽,下課時你要先去解小便。

  生乙:陽陽,你小便熬不住了,應舉手告訴老師,老師會讓你去廁所的。

  師:小朋友們說得真好。我們都是一家人,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來,我們一起念念詩園中的小詩《我有一個新的家》……

  在低年級的課堂上,常常會有一些意外的事件發生,從而打亂了原來預設的教學過程。這個案例原來的預設目標只是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初步感知班級是新的家,沒想到中途出現了這段意外的插曲。但我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課堂生成性的教學資源,並迅速而準確地判斷出這一教學資源的屬性仍與本課的預設目標有關,及時把它轉換城一個具有更深層次價值意義的“生成性的教學目標”----初步體驗班級新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心與幫助的深厚感情。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通過引導學生對話,圍繞“我們大家該怎麼幫助陽陽呢?”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主動建構“班級是新家,家人要互相關愛”的道德內化機制,使生成的課堂富有靈性的資源,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關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需要我們教師更理性地理解與實踐。沒有巧妙的預設就沒有精彩的生成。但如果過分地強調預設,課堂教學程序也一味地遵循預設,課堂就會缺乏生機和樂趣,缺少生活的氣息,缺乏生命的色彩。只有在預設的前提下,關注學生的動態生成,動態生存知識,動態生成方法,動態生成的資源,才能使我們的品德教學真正地提高實效,讓課堂顯現出動態變化、生機勃勃的景象,使課堂顯現出浪花閃耀、高潮迭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