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態度的八個小故事

  美國著名的希爾教授說:“造就人類的成就,除了能力外,還有一種催化劑,就是態度。當我們的態度正確時,能力便能發揮到極致,自然也就有好成績出現。”

  關於學習態度的小故事

  故事1.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髮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又問:"在幼兒園裡學到了什麼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與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學家們的普遍看法概括起來,就是他們認為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是幼兒園老師給他們培養的良好習慣。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科學歸納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談到習慣時深有感觸地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聯絡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再仔細分析一下,就會越發感到那些科學家的話、培根的話確實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在學習問題上,幾乎對於每一個人都適用。如果你渴望獲得較好的學習成績,如果你渴望有效地利用時間,如果你渴望在學術上有所建樹,那麼,就請你儘早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故事2

  砌牆工人的命運 三個工人在砌牆。有人過來問:“你們在幹什麼?” 第一個沒好氣地說:“沒看見嗎?砌牆。” 第二個抬頭笑了笑,說:“我們在蓋一幢高樓。” 第三個邊幹邊哼著歌曲,他的笑容很燦爛:“我們正在建設一個新城市。” 十年後,第一個人在另一個工地上砌牆;第二個人坐辦公室中畫圖紙,他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呢,是前兩個人的老闆。

  故事3:

  一個青年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問:"這裡如何?"老人家反問:"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答:"糟透了!"老人家說:"那你快走,這裡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後來又來了另一青年問同樣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年輕人答:"我的家鄉很好."老人家說:"這裡也同樣好。"旁聽者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後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

  ——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以批評的態度,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態度決定一切,就是要我們能夠微笑著面對人生。

  故事4:

  小張上中學和另一名同學上講臺解答一道數學難題。小張很快考慮好解答步驟,併為表現才智很得意地用粉筆在黑板上三下五除二就擺弄好了,自豪將粉筆頭一扔大搖大擺地回到座位。這個時候,另名同學還在凝神一筆一畫地寫著。結果小張和那位同學都答對了,但老師給小張的評語是:“看看,急急忙忙,潦潦草草,馬馬虎虎,這是做學問的嚴謹態度嗎?在能力相當的情況下,做學問其實就靠一個人的態度了……” 。但小張並不服氣,心裡想:我看重的是結果,而老師要的似乎還有過程。多年後,小張去應聘一個會計職位,競爭對手紛紛落馬,只剩下一個其貌不揚的傢伙與小張去迎接最後的面試。 單位會計主管拿出一堆賬本,要他們兩個人統計一下某個專案的年度收支情況。約一個小時左右,小張便完成任務了。10分鐘後,競爭對手也收工了。結果令小張吃驚和惱火——他沒有被錄用!原因是對手比小張多做了月末統計、季度統計。單位主管說這反映了做會計的嚴謹態度。

  ——同樣的能力,在不同的態度下,會導致完全不同的未來。態度也許是另一種能力,有時比能力更重要。沒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不重視工作的人。

  故事5:

  在大外企月薪10K的僱員發出的簡訊:

  “投身外企英勇無畏,西裝革履貌似高貴,其實生活極其瑣碎,為了生計吃苦受累,鞍前馬後終日疲憊,客戶投訴招死陪罪,點頭哈腰就差下跪,日不能息夜不能寐,老闆一叫立即到位,一年到頭加班受罪,勞動法規統統作廢,身心憔悴暗自流淚,屁大點事反覆開會,逢年過節家人難會,分分秒秒不敢離位。迎接檢查讓人崩潰,工資不高自己交稅,走親訪友還得破費,拋家舍業愧對長輩,身在其中方知其味,外企哪有社會地位,全靠瘋瘋傻傻自我陶醉。”

  ——沒有僱主會願意用消極心態僱員的,消極心態被傳染了將又是一場“非典”。

  在外企工作,壓力也很大。因為分工細,工作流程完善等原因,如果不是高階管理,做的事情是非常瑣碎的。但如果心態好,換個思維方式,我們還是可以學習外企的先進的管理工具和流程的,並想辦法從瑣碎的工作中不斷總結提升效率,在瑣碎的工作中去享受輕鬆。

  故事6:

  趙秀才與錢商人死後一起來到天宮,玉帝說:“你們二人前生沒有做什麼壞事,我特准許你們來生投胎為人。但只有兩種做人方式可選擇:工作或不工作。”趙秀才心想,前生我並不富裕甚至還填不飽肚子,現在准許不做工作吃、穿都是現成的,真是太舒服了。於是他選擇了做不工作的人。錢商人想到前生經商賺了一點錢,來生就把它們都拿來投資,造福社會,於是他心甘情願地選擇了做工作的人。 玉帝他們的選擇當下判定二人來生的命運:“趙秀才甘願過不勞而獲的人生,下輩子做乞丐,整天向人索取飯食,接受別人的施捨。錢商人甘願過有工作的人生,下輩子做富豪,行善佈施,幫助別人。”

  ——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在選擇人生時,其實也在選擇工作態度。工作態度決定一切。誰懂得“工作即做人”的道理,他的人生結局就不會太壞。

  故事7.

  有個小孩,不小心碰到了桌子大哭。中國的媽媽見到後,第一個動作就是伸手打桌子,然後哄小孩:“乖!不哭!”。而日本的媽媽則不是這樣,她會要求小孩重新繞桌子走一遍,然後啟發他:“人之所以會撞上桌子,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你跑得太快,剎不住腳;二是不注意看路;三是你心裡在想別的事情。你剛才是屬於哪種情況?”

  桌子是死的,它不會主動來撞人,所以人會撞上桌子,是人的錯,而不是桌子的錯。中國的媽媽伸手打桌子,就等於在教育孩子,那都是桌子的錯,不是你的錯,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的孩子,遇事情首先是推卸責任,千方百計為自己尋找開脫的理由,而一門心思挑別人的毛病。日本媽媽的做法,則是在教育孩子要勇敢的承擔自己的責任,而不要去一味的指責別人。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凡事總是先檢討自己的不足。

  其實,很少有事情能很徹底的分清到底是誰對誰錯,往往是誰都有錯,不同的是錯多錯少。倘若每位當事者都能承擔起自己的那一份責任,認真地檢討自己的不足,那還有什麼事情解決不了呢?

  部門與部門之間也是這樣,當別人給我們指出不足時,首先不是去反駁、去爭辯,而是先作檢討,確實錯的,馬上改,確實沒錯的,也作個警示,以便更加重視。

  態度決定一切。同樣的事,態度不同,結果也就不同。所以,要想把事情做好,必須先把態度端正好。

  故事8.

  有一年,一群意氣風發的天之驕子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了,他們即將開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們的智力、學歷、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臨出校門,哈佛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以後的25年,他們穿越玉米地。

  25年後,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之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

  剩下的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在埋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於25年前,他們中的一些人知道為什麼要穿越玉米地,而另外一些人則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世界第一品牌學校——哈佛的這個實驗再次證明了“態度決定一切”這個關於“價值”的普世觀點:能力比知識重要,情商比能力重要。當人們在人生長河搏擊的時刻,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他的精神支柱,堅韌不拔的態度是他抵達目標的動力源泉。好的教師,不是教出了多少高分數的學生,而是育出了多少具有堅定態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