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節日飲食習慣和宗教信仰

  傣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泰國、寮國、緬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國等多個國家。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傣族的節日習俗、飲食習慣和宗教信仰。

  傣族的節日習俗

  潑水節

  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於公曆4月***德巨集的潑水節每年4月11日-12日***。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其大多數都與佛教有關。

  關門節

  傣語稱“豪窪”,意為入夏。時間在傣歷9月15日***農曆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開門節

  傣語稱“昂窪”,意為出夏,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約在農曆九月中***。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拜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遊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傣族的飲食習慣

  傣家宴席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鬆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晒乾,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後晒乾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晒乾,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糰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

  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

  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蟲類特產

  傣族地區潮溼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溼,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裡,回去後入鍋焙乾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療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螞蟻蛋,經常食用的是一種築巢於樹上的黃螞蟻,取螞蟻蛋時,先將螞蟻驅走,然後取蛋,螞蟻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綠豆,有的小如米粒,潔白晶亮,洗淨晒乾,與雞蛋一起炒食,其味鮮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時制醬,熟食時用雞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筍、沖天椒,輔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風味十足。

  特色飲品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製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菸草、石灰,終日不斷。由於長期嚼食脣齒皆黑,口液如血,人以為美。燒陶業較發達,大部分飲餐用具多由婦女燒製。

  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

  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傣歷9月15日***、開門節***傣歷12月15日***,均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節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內容與活動大體與當地漢族一樣,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醃蛋、幹黃鱔等。

  傣族一般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區的傣族信仰原始崇拜宗教及印度教。伊洛瓦底江、怒江-薩爾溫江、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地區傣族民眾受南傳上部座佛教文化影響比較深,一般都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也有一些比較封閉的地方仍然信仰原始崇拜宗教;紅河流域、金沙江流域地區的傣族主要受到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但基本保持了傣族最古老的原始崇拜宗教信仰;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地區的傣族主要受到印度教文化的影響,大多數信仰印度教和原始崇拜宗教。

  中國境內的傣族主要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崇拜宗教。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保山、德巨集等地的傣族以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為主,也兼信原始崇拜宗教;麗江、大理、楚雄、玉溪、紅河、文山等地的傣族以信仰原始崇拜宗教為主,也崇尚儒教文化。

  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的傣族,60歲以上都會參加受戒修行,不再殺生,參加每年三個月的“豪沙”***關門節***,到佛寺安居,誦經賧佛,直到過世。

  在西雙版納、普洱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為僧一段時間,在佛寺內學習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識。在這些地方只有入寺當過和尚,才算有教化。因此,只有當過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睞。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歲入佛寺,三、五年後還俗。他們穿戴一新由親人護送,吹吹打打,在眾人歡笑聲中進入佛寺,便自豪地認為已經開始得到了佛的庇護,能長大成材了。然後他們剃去頭髮,披上袈裟,開始平靜地誦讀經書,學習文化,自食其力。現今,因九年義務教育,小男孩們便白天上學校學習漢語等科學知識,晚上在佛寺學習傣族文化,十分辛苦。也有的人讀完中學,大學畢業之後參加工作,然後再請一週或一個月的假,入寺學習。回家後仍然算是“康朗”,即還俗的僧人。

  德巨集、保山、臨滄等地的傣族還沒有入寺為僧後又還俗的普遍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