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墳時代的和服是怎麼樣的

  古墳時代又稱大和時代,日本繼彌生時代之後的時代,從公元250年開始,迄於公元593年,因當時統治者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1.古墳時代身穿衣、褌的男子

  這是《古事記》、《日本書紀》中所描繪的形象,髮式為美豆良式,著筒袖衣服,穿著寬鬆的褲裙,繫上倭文布帶,頸部佩帶頸珠,手腕繫有手鍊,膝蓋處綁上 帶子,穿著皮製鞋子,佩帶頭椎大刀。

  2.古墳時代 身穿衣、褌和復原裳的男子

  根據《古事記》中記載,當時人頭上戴有冠,系發,衣著筒袖,下裳上繫有倭文布帶。穿著寬鬆的褲裙,頸部佩帶頸珠,雙手手腕繫有手鍊,膝蓋處綁上帶子,穿皮製鞋子,手持杖。

  3.古墳時代 身穿衣和裳的女性

  人偶上身著衣,下身著裳,繫有倭文布帶,肩膀上披有領巾,手持小竹葉。

  5.古墳時代 披掛短盔甲的武將

  圖中的武將頭上是帶有眉庇的頭盔 ,掛甲上帶著肩鎧,手臂上套著籠手,肩上還有箭壺。短甲下如常人一般穿著衣、褌和裳,腰間還繫著日本特色花紋的腰帶。武士將大刀懸掛在腰際,刀為直刃,由於刀柄處柄頭形狀與槌形似,因此這種刀被稱作“頭椎大刀”。此外腰際還懸掛著被稱作“刀子”的短刀,手持丸木弓。除卻圖中人偶身上攜帶的武器,當時的日本在武器方面還有長長木杆作的“鉾”,還有兩刃劍以及防禦用的盾牌,種類也日漸增多。

  短甲在古代被稱做“伽和羅”,在《古事記》、《日本書紀》出現過,其形狀可以根據出土文物描繪出來。“伽和羅”是梵語“保護”的意思,是希望盔甲能夠一直保護著武士。

  古墳時代,又稱大和時代,繼彌生時代之後的時代,約從公元300年開始,結束於公元600年,因當時統治者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當時盛行的還是土葬。從8世紀初開始,火葬流行,古墳逐漸式微,並開啟了佛教建築的時代。日本最早的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也於此時相繼編成,從而進入日本的歷史時代。

  古墳時代的人穿著看上去像是陶俑一樣的衣服,分為“衣”、“褌”和“裳”三種服飾。男子大多上身穿著稱作“衣”的罩衫,下身穿著稱作“褌”的褲子,膝下用叫腳結的繩子綁住。而女子在“衣”的下面穿著稱為“裳”的長裙,腰身用倭紋腰帶繫緊。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的袴褶與這時期的褌類似。可以推測從中國魏晉時期,或者更早的時代,中國就對日本產生影響了。

  4.古墳時代身繞布帶的古代巫女

  上身著衣,下身裹有絲綢質地的裳,上下衣物用紐帶系合的巫女,除了裝束與別人不同以外,還有著特殊的化妝。巫女的臉上會塗一種紅色的土,從眼皮一直抹到下巴處。巫女身上的繫帶現在稱為“巾明衣”,被認為是古代橫幅之衣的殘存表現,作為神事用服,現代巾明衣一般用於伊勢神宮等古老的神事儀式,算是一種古老服飾的傳乘吧。

  古墳時代時代特徵

  彌生時代以後盛行修築古墳的時代,終於七世紀初。古墳初建於三世紀中期,前方後圓的大小古墳,以奈良縣為中心,散佈在北起福島縣、南至熊本縣和大分縣的廣大地區。五世紀又從宮城縣擴充套件到鹿兒島縣。古墳只埋葬部族首長,由部族成員共同修築。當時,農業生產仍是共同進行的,主要財產採取部族首長所有的形式。

  進入五世紀,這種原始的所有制關係開始崩潰,大家族發展為生產單位和動產所有單位。原有部族內部發生利害矛盾。在這種變化的基礎上,從五世紀中期起,畿內強大部族間的相互內戰激化。有些強大的部族與出現倭五王的百舌鳥古紋群和古市古墳群有關,這些強大的部族,後來便制服了大和、吉備等地的有力部族。到六世紀,繼體天皇系統的新興勢力統一畿內東部各部族,確立了大王的地位。以筑紫君磐井為首的北九州勢力,曾希望獲得與此類似的地位而進行反抗,但在其獲得這種地位之前,這種反抗即已潰敗。在內戰過程中,各地首長授予部族成員中的有力者以修造小古墳的權利,藉以增強戰鬥力而贏得內戰的勝利.因此原來只是首長墓的古墳,到五世紀後半葉便向小古墳群***群集墳***演變。這種傾向到六世紀進一步發展。全國各地修造的古墳超過十萬個。古墳的主體部分也採用橫穴式石室,這很適合加強自主性的大家族的存在。石室內理葬數代家族成員,並以武器為中心,陪葬有須惠器、土師器等死後生活的必需品。

  但大量小古墳群的出現,逐漸減弱了古墳作為統治者的建築物的性質。因此,從六世紀末到七世紀初,倭王權在畿內盡力建造寺院,同時限制修築小古墳群,大王和強大的豪族則葬於模仿中國皇帝陵墓的大型方墳。這樣,古墳時代臨近結束,而所謂大化《薄葬令》更進一步助長了這種傾向,留下來的只不過是高鬆冢古墳等貴族階層的墳丘小但很華麗的古墳。關東和東北地方古墳時代的結束比西日本晚,直到七世紀前半葉仍修造前方後圓墳。

  另外,最近在群馬縣高崎市發現的六世紀的水田,為提高水溫而被分割成二百三十多個地塊,每塊面積約為二公畝,水田表面殘留有許多長二十四點五釐米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