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嵇康是哪個朝代的

  嵇康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嵇康連同阮籍和竹林七賢開創了玄學。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嵇康個人資料簡介

  嵇康是魏國末期人,嵇康的祖先本來姓奚,住在現在的浙江紹興,但是他的祖父為了逃避仇家,遷到現在的安徽,而且改姓為嵇。

  嵇康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嵇康一直和母親和哥哥生活在一起,一家人雖然少了頂樑柱的存在,但是嵇康的母親含辛茹苦還是打兩個孩子撫養成人。嵇康小時候就表現出高於常人的聰明才智,他喜歡看書,喜歡學習各種技藝。

  嵇康曾經擔任過中散大夫一職,這也是嵇康為數不多的為官生涯。他平日裡喜歡連連丹藥,空的時候也喜歡彈琴吟詩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嵇康十分推崇老子和莊子的言論,把兩位當作做老師看待,他講求養生之道,主張順其自然的生活方式,曾經寫過《養生論》來闡述自己的養生之道,他讚美古代隱士的生活追求他嚮往那樣自由自在的生活,不願意被禁錮在朝廷中當官。

  嵇康經常到山上採些藥材用來煉丹藥,有時候常常耽誤了回家,嵇康就乾脆在山上住下,早上上山砍柴的人看到,還以為是神仙下凡。

  大將軍司馬昭想要讓嵇康為自己做官,幫著在朝廷中做事,嵇康義正言辭的回絕了,對於和自己同位竹林七賢的山濤,嵇康對他選擇做官的事情非常不理解,寫了絕交書給山濤,責備山濤視曾經的約定不顧。

  在為自己的好友呂安求情的時候,受到小人誣告,自己也被司馬昭抓到獄中,並要被嵇康,行刑的當天,三千名太學生集體為嵇康求情,請求統治者放過嵇康但是沒有成功。嵇康的死天下人沒有不惋惜的,就連司馬昭自己也認識到一時的衝動,斷送了一個人才。

  嵇康的聲無哀樂論

  嵇康的《聲無哀樂論》是一部對音樂頗有研究的著作,書中不僅對音樂有無哀樂,音樂能否做到移風易俗有介紹,還涉及音樂美學這一個大學問,他討論音樂的本質和本體問題。提出音樂是客觀存在的影響,哀樂是人們的情感被觸動之後的表達。

  音樂本身的動不動聽,和人情感上對哀樂的認識是沒有關係的,嵇康認為,之所以有人會認為音樂中有悲哀的,是因為聽的人自己心情不好,心情很悲哀,聽到的音樂聲自然也就很悲哀。

  音樂有著誘導和傳播的作用,嵇康反對,兩漢以來的統治者把音樂當作政治社交的工具,他反對只有君王才能聽音樂,一般人聽音樂是違反法律的。他反對那些無視音樂藝術性的行為,對於將音樂作為占卜的道具更是嵇康不能接受的。

  嵇康看到的是音樂所表現出的形式美,關於探討音樂的表達內容和欣賞這之間的矛盾,也是嵇康第一個提出來的。嵇康看到了人們對音樂的誤讀,正確認識到音樂本質要表達的是,作曲者想要向所有聽者表現的美。

  《聲無哀樂論》反映出的主張音樂脫離封建政治,主張推行“禮樂刑政”的音樂思想,是開中國封建社會關於音樂的理解的先河,也是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兩大潮流的源頭。

  嵇康對於音樂的研究是有目共睹的,他的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古代音樂的走勢,讓人們對音樂有更加深刻的瞭解。

  嵇康託孤的故事

  三國時期曹魏末年,司馬集團為了爭奪政權,弄得官場異常腐敗,很多有才學的人多不願從官,為國家做事,有七個比較有成就的文人,就以身作則。

  他們常常在竹林裡遊蕩,時而吟詩飲酒作對,時而彈琴唱歌舞蹈,試圖尋找亂世中的寧靜。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賢。

  當時的朝廷表面上是曹操的後代當皇帝,其實已經是司馬昭把握大權,他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讓竹林七賢的山濤出來做官,因為司馬昭的祖母是山濤的堂姑祖母,山濤不好拒絕,只好答應了。

  後來山濤又來拉攏嵇康到朝廷中做官,嵇康很生氣,認為當初的朋友算白交了,曾經的海誓山盟,如今隨著山濤君你的一言一行已經化為泡影,你走吧,去追隨那塵世的榮華富貴,讓我一個人堅守我們的樂土,讓我一個人做一個無依無靠的孤獨隱士,你走吧,我不怪你,只是偶爾想起和你一起經歷過的往事,會讓我為之動容。

  嵇康不但譴責了山濤,還批評了當時的司馬集團,山濤知道嵇康為人正直,清高,對自己的責備也只是一種勸諫,他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依然和嵇康保持著密切的往來,但是這件事卻埋下了一個隱患,司馬昭對嵇康的印象非常差。

  有人誣陷嵇康,在司馬昭面前說壞話,司馬昭就把嵇康抓來處死,臨死前,嵇康把自己只有十歲的兒子託付給山濤,山濤邊哭邊答應,決定要守護這個孩子,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

  山濤果然是重情重義的漢子,他不怕司馬昭把它當作和嵇康一起的人,把嵇康的兒子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