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杜如晦是誰

  杜如晦是我國曆史上著名唐太宗的宰相,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歷史上的杜如晦,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的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長安***人,為隋唐時期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徵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畫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杜如晦小時候聰慧有悟性,喜歡和人談論歷史、文學方面的知識,隋朝大業年間,如晦被徵為預備官員。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積怨頗深,杜如晦與房玄齡一起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參與策劃玄武門事變,事成之後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承帝位後,杜如晦與房玄齡為左右宰相,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貞觀四年,杜如晦病逝,李世民為此廢朝三天,追封為司空,萊國公,諡“成公”,被李世民列入凌煙閣。

  杜如晦的生平簡介

  杜如晦,字克明,祖上都是周朝高官,隋朝取代周朝後,祖父杜果在隋為工部尚書、義興公,父親杜吒為隋朝昌州長史。

  杜如晦小時候聰慧有悟性,喜歡和人談論歷史、文學方面的知識,隋朝大業年間。杜如晦被徵為預備官員,禮部侍郎高孝基對杜如晦非常器重,對他說:“你有應付事態的才能,應該作為國家的棟樑,希望你能堅持住這份美德。我想先讓你做個小官,就是俸祿少點。”於是用杜如晦為滏陽尉,但不久之後,杜如晦便棄官而回。

  公元630年***貞觀四年***,杜如晦染病,於是向李世民請求辭官,李世民仍然按照杜如晦以前的官職給他發俸祿,但李世民還是非常擔心杜如晦的病情,多次派遣使者和名醫前去救治杜如晦,派遣到杜如晦府上的人在路上前後都能望見。但杜如晦最終還是病死,李世民為此大哭不止,三天不能處理朝政。轉封杜如晦為萊國公。

  杜如晦死後,李世民作詔書於著作郎虞世南說:“我和杜如晦之間情義深重,今杜如晦不幸病逝,追念他以前的舊功,我非常傷心,希望你體會到我的意思,為杜如晦製作碑文。”

  杜如晦的小故事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對帳下官屬進行論功行賞,文官裡,杜如晦與房玄齡功居第一。

  封賞完畢之後,李世民覺得按照功勞的大小進行封賞,估計不會完全妥當,於是便問諸將誰有意見。淮安王李神通對李世民說:“當初我們舉義兵的時候,是我率領兵馬先到的。房玄齡、杜如晦不過是刀筆之吏,把他們的功勞放在首位,我不服。”李世民說:“剛剛起兵的時候,人們各懷異心,你雖然率領兵馬前來響應,但是不曾上陣殺敵過,在竇建德南侵與征討劉黑闥的戰鬥中,你都立有功勞。今天論功行賞,房玄齡與杜如晦有運籌帷幄、安邦定國的功勞,可以比於漢朝的蕭何,雖然不是通過上陣殺敵建功立業,但是他們指揮全軍獲取最終的勝利,所以功居第一。叔父你雖然是皇親國戚,但在論功行賞上,我不能有所偏頗,濫加賞賜。”李神通是李世民的叔父,倆人關係向來比較親近,李世民降所有宗室郡王為縣公時,只有李神通的爵位保持不變,丘師利等居功自傲的武將們見到李神通都沒有得到過多的賞賜,於是都覺得自己沒什麼好申訴的了。

  杜如晦的歷史評價

  李世民:兵部尚書檢校侍中蔡國公杜如晦,識量清舉,神彩凝映,德宣內外,聲溢廟堂。

  李世民:或材推棟樑,謀猷經遠,綢繆帷帳,經綸霸圖;或學綜經籍,德範光茂,隱犯同致,忠讜日聞。

  房玄齡: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

  褚亮: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懷忠履義,身立名揚。

  劉昫:房、杜二公,皆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謀猷允協,以致昇平。議者以比漢之蕭、曹,信矣!然萊成之見用,文昭之所舉也。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玄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裨諶草創,東里潤色,相須而成,俾無悔事,賢達用心,良有以也。若以往哲方之,房則管仲、子產,杜則鮑叔、罕虎矣。

  《舊唐書》:肇啟聖君,必生賢輔。猗歟二公,實開運祚。文含經緯,謀深夾輔。笙磬同音,唯房與杜。

  《新唐書》:太宗以上聖之才,取孤隋,攘群盜,天下已平,用玄齡、如晦輔政。興大亂之餘,紀綱雕弛,而能興僕植僵,使號令典刑粲然罔不完,雖數百年猶蒙其功,可謂名宰相。然求所以致之之跡,逮不可見,何哉?唐柳芳有言:“帝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諫,而房、杜讓其直;英、衛善兵,而房、杜濟以文。持眾美效之君。是後,新進更用事,玄齡身處要地,不吝權,善始以終,此其成令名者。”諒其然乎!如晦雖任事日淺,觀玄齡許與及帝所親款,則謨謀果有大過人者。方君臣明良,志葉議從,相資以成,固千載之遇,蕭、曹之勳,不足進焉。雖然,宰相所以代天者也,輔贊彌縫而藏諸用,使斯人由而不知,非明哲曷臻是哉?彼揚己取名,瞭然使戶曉者,蓋房、杜之細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