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頊與共工之戰

  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故事。4500年前,在炎黃部落聯盟內部,由顓頊和共工爭奪最高領導權的戰爭。下面是有,歡迎參閱。

  

  恆山主神北嶽大帝。涿鹿之戰以後,華夏、東夷兩大集團加速了融合,在一些地區,分屬兩大部族集團的先民居地犬牙交錯,文化互相影響。公元前4000多年時,分別代表華夏、東夷兩集團的“仰韶人”、“大汶口人”體質特徵大多有一定差別,分屬同一種系的兩個古代不同“族群”,到了公元前3000年,在河南陝縣廟底溝發現的這時***廟底溝二期文化***居民體質特徵和上述兩個“族群”都有了密切關係 ,應是這種融合的結果。

  而正是這種融合,加速了河南及其鄰近地區的文化發展,較早地進入了龍山文化時代。傳說中與華夏、東夷兩集團關係都很密切的顓頊,就是在這樣歷史背景下產生的。這一時期有顓頊與共工爭為帝的戰爭,時間大約在距今4500多年前。

  顓頊屬華夏集團,傳說他是黃帝的後裔,華夏集團的主要成員有虞氏和夏后氏都認為他們的遠祖是黃帝,近祖是顓頊,因而在他們的祀典申“褅黃帝而祖顓頊”,對這兩位古帝舉行最隆重的祭祀。

  《史記·五帝本紀》總結顓頊的功績是能“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 ,就是說他能敬鬼神、制尊卑、理四時五行之氣,教化萬民,以致“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即四方皆平,前來歸服。這些頌揚之辭儘管有誇張成份,但可見顓頊和黃帝一樣,他的聲威和影響早已超出自己氏族部落和部落聯合體。當顓頊登上歷史舞臺之時,共工氏早已是一個煊赫的古族了。

  共工氏居共,以共水得名,其地即今河南輝縣。早有研究者指出,黃河在上游時水勢尚小,流經山間或受黃土高原緊束,不能成大患,流至豫東,落到平原上,又受納了洛、沁、淇、共等支流,奔騰衝擊,常成大患。共***輝縣〕在古黃河從西轉向東北流的北岸,屬於河患多發地區,世代居於此的共工族是一個世代與水作鬥爭,並積累了一定治水經驗的古族。

  據文獻記載,“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 這都說明共工氏與水的關係密切,並因治水有一定成績而享有威望。“伯九有”,意味著他在一個地域廣闊的部落聯盟或聯合體中居於重要地位,其中一任領袖由於“能平九土”的重大功績被後世祀為后土——社神。

  古文獻中還記載了共工氏的衰亡,即“昔有共工自賢,自以無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亂,民無所附”,所以後來周代統治者總結歷史興亡教訓時,將其歸納為“久空重位者危” 。總之,早在與顓頊發生大戰以前,共工氏首領已居於一個金字塔式權力機構的頂端了。

  由於當時社會生產力還很低,治水的方法很原始,主要用“墮高堙庳”的辦法,當氣候比較乾燥,水患不大時,鏟高墊低法尚能起一定的作用,但隨著距今4700至4000年間氣候波動時期的到來,由於水患增多、增大,舊法已難以奏效了,更兼共工氏領袖人物拋棄氏族民主制度,集權於一身,自以為是,拘守舊法,不能有效防治水患,導致內部矛盾及與其他部落矛盾激化,這就是文獻所載共工氏“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興” ,也是顓頊與共工戰爭的歷史大背景之一。

  約在距今4500年前,顓頊與共工進行了一場大戰。關於這場戰爭,文獻上有兩種說法:一說“顓頊嘗與共工爭矣”,“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 ;再一種說法是“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知戰爭的起因與水患有關,實質上卻是一場“爭為帝”的戰爭。由於在歷史上顓頊是一位英名遠播、能修黃帝之功的古帝,所以共工與顓頊爭為帝之說流傳極廣,不過仔細考察戰爭背景,顓頊與共工爭為帝的記載更符合歷史的原貌。


1.上古神話水神共工

2.中國上古神話中的水神:共工

3.中國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