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名人比干的故事

  比干是商朝末年有名的任務,子姓之後,商朝沫邑人***今河南省衛輝市北***,中國古代著名忠臣,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商朝名人比干的簡介

  比干,子姓之後,商朝沫邑人***今河南省衛輝市北***,中國古代著名忠臣,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國神比干也是林氏的太始祖。

  比干生於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曆四月初四日***,卒於公元前1063年。為商朝貴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幹。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幹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徵暴斂,比干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終年64歲。

  比干夫人媯氏甫孕三月,恐禍及,逃出朝歌,於長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堅***林姓始祖***。比干為林氏之太始祖。而如今林姓後人在各個領域內,成績非凡。周武王封比干壟,壟為國神。賜後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巨集立廟宇;唐太宗下詔封諡“忠烈公”、“太師”;宋仁宗為《林氏家譜》題詩、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干廟正殿等等,此外,還有比干嶺、比干墓***殷比干莫***。

  周文王將伏羲的八卦滲入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並進一步推演為64卦,使之成為六經之首,完成了《周易》。比干諫死後,周文王《易系詞》:比干“是故蓍之德,國而神”。周武王克商消滅暴君殷商王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滅商後,為了收服鞏固新建的政權,在政治上採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分而治之的辦法,安撫殷商遺民。他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干的墳墓,封比干國神,命三千年後才可發揚光大,派閎夭立放銅盤銘。放出賢臣箕子並恢復其原職。孔子說的周染與殷禮損益可以知道。可見,古今對比卻是事實。周武王封比干留下銅盤銘:封軒轅王子比干壟,上報天神,下報地神。中華民族千秋令:“齊封神雨,雷電照今;供幹師忠,慎為瞻遺。”命為宗祀,歷朝致祭。並令禁慎瞻遺。

  比干挖心的故事

  紂王即位之初的表現,能稱得上英明君主,他親率大軍東征徐夷***今徐州一帶***,在戰場上往來衝殺,驍勇無比,嚇得徐夷酋長反綁著雙手、口銜國寶玉璧、穿著孝服、拉著棺材向紂王投降。紂王率領軍隊一直打到長江下游地區,東夷部落紛紛臣服。

  當紂王凱旋時,比干帶著文武大臣,步行幾十裡前往迎接,當時的民謠甚至唱道:紂王江山,鐵桶一般……

  但很快紂王就“腐化墮落”了,他大興土木,強迫奴隸為他修建宮殿,還建造了一座高高的摘星樓,整天在上面與美女、美酒相伴,朝朝笙歌,夜夜曼舞,從此商朝的國都就改名為朝歌***今淇縣***了。

  史書上記載紂王的種種劣跡完全能讓讀者忘記他曾經的功勞,而且每一樁都少不了壞女人妲己。紂王有次正和妲己飲酒,遠遠望見一老一少正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經過河而去,老的落在後面猶豫不前。

  紂王說: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

  妲己不信,紂王就命士兵把兩人抓來,用斧子砸開他們的腿骨讓妲己看。這條河從此被叫做“折脛河”。

  比干看到紂王的所作所為,就坦率地直諫,並帶著他去太廟祭祀祖宗,給他講歷代先王的故事:商湯創業時的艱難,盤庚用茅草蓋屋,武丁和奴隸一起砍柴鋤地,祖甲約束自己,喝酒從來不過3杯,唯恐過量誤國……

  紂王表面點頭稱是,但並不真正改過,而且愈加荒淫暴虐。他不但在王宮裡“流酒為池,懸肉為林”,而且還表演“真人秀”,“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間,是為醉樂”。

  紂王的愛妃妲己喜歡看人受虐的情景,有一種叫做炮烙的刑具,就是她發明的:用銅做成空心的柱子,行刑的時候,把犯人脫光衣服綁在柱子上,再把燒紅的炭火放進銅柱子……

  妲己說她有辨認腹中胎兒是男是女的本領,紂王就抓來100個孕婦試驗。妲己讓她們先坐下再站起來,然後對紂王說:先抬左腿者是男,先抬右腿者是女。紂王不信,妲己就命人當場剖腹檢驗……

  比干看到紂王和妲己害人取樂的場面,氣得渾身發抖,一邊自言自語“我是皇伯,強諫於王”,一邊疾步走到紂王面前,直言他的錯誤,並且請求將妲己斬首,全門賜死!紂王憤憤地坐在那裡,一句話也不說。比干繼續說:當年湯王時,天下大災,餓殍塞途,湯王下車撫屍而哭,自責無德。又立即開倉濟貧,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稱頌。你今天的作為與先王的仁政背道而馳,若不改悔,天下就危險啦!紂王聽完氣得拂袖而去。

  比干回到家中,請來箕子和微子商議,讓他們向紂王進諫。第二天,箕子去勸紂王,紂王卻將箕子的頭髮剪掉,把他囚禁起來,微子進諫,紂王依然不聽,微子只好抱著祖先的祭器遠走他鄉。大臣辛甲進諫了75次,紂王絲毫不改,於是投奔了周文王。許多大臣看到紂王已經無可救藥了,紛紛棄商投周。紂王已經落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

  而此時,周武王率軍東征已經打到了孟津,背叛殷商來和週會盟的大小諸侯有800多個,商王朝已是風中殘燭了。

  比干覺得為人臣子不能像微子那樣說走就走,就是殺頭挖心也得據理力爭。“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諫不從且死,忠之至也。”他冒著滅族的危險,連續3天進宮抨擊紂王的過錯。

  紂王被比干批評得無言以對,惱羞成怒地喝問:你為什麼這樣堅持?

  比干說:“君有諍臣,父有諍子,士有諍友,下官身為大臣,進退自有尚盡之大義!”

  紂王又問:“何為大義?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學此無道之君,難道不怕丟失了天下嗎?我今日進諫,正是大義所在!”

  紂王聽到這裡勃然大怒,於是說:“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說罷,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無懼色,慷慨就戮……

  民間流傳,比干怒視紂王,自己將心摘下,扔於地上,走出王宮,來到民間,廣散財寶。他雖然沒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進給他的靈丹妙藥,並不曾死去。因為沒了心,也就無偏無私,辦事公道,所以深受人們愛戴,稱讚。當時,在比干手下做生意,買賣公平,童叟無欺,於是人們就把他作為財神供奉了起來。

  林姓起源:

  比干被殺時63歲,他的夫人媯[guī]氏甫孕三月,恐禍及,逃出朝歌,於長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為林氏之太始祖。而如今林姓後人在各個領域內,成績非凡。

  比干挖心的歷史影響

  “比干剖心”的故事之所以在民間婦孺皆知、長盛不衰地流傳,也是因為它恰好符合國人傳統文化的心理,首先是“報恩”的情結,紂王能繼承王位,比干起了關鍵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比干有恩於紂王,但紂王恩將仇報,立刻引起人們的巨大憤慨;比干忠心為國,更易激起老百姓的同情。其次,紂王做的種種壞事似乎都是妲己唆使的,這就更迎合了“女人是禍水”的傳統文化心理。那個和紂王差不多壞的夏桀身邊不也有一個妹喜嗎?

  今天,當我們在太史公的幫助下回到當年的歷史現場,仍能嗅到濃濃的血腥,3000多年前那慘烈的一幕幾乎抹去了整個商王朝的亮色,而比干捨生取義的浩然正氣卻長留世間,引領著歷代諫臣前仆後繼,赴湯蹈火。

  在中國幾千年的官僚歷史上,忠臣勸諫可謂一道獨特的風景,為人臣者因直諫而遭難甚至付出生命代價的幾乎歷朝歷代都有,文學作品中類似的情節更是比比皆是,其中無疑有比干的“模範”作用。3000多年前,比干就為後人創造了一個難以逾越的“死忠”標準,正如後人評價的“自古拒諫之君莫甚於紂,自古死忠之臣莫甚於比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