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

  西漢是我國第一個統一強盛的帝國,在西漢統治的近四百年的歷史中,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的改革,使國力強盛、人民安樂。下面是有,歡迎參閱。

  

  中朝:

  中朝又叫內朝,由皇帝左右親信近臣構成,漢武帝時為加強皇權,提拔了一批有才幹的中下層官員,作為自己的高階侍從和助手,替他出謀劃策,中朝實際上是在宮廷內逐漸形成的新決策機構。由侍中、常侍、給事組成中朝之職。

  外朝:

  以丞相為首組成的官僚機構處理一般政務的機關。

  董仲舒的儒學思想:

  董仲舒為了適應漢武帝時期的大一統,他不但首倡儒學獨尊,而且把孔子的學說宗教化,把封建專制制度理論系統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他宣揚“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念;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標準,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朝的“焚書坑儒”的實質是相同的:

  秦朝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是確立的思想不同,但都是為了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都屬於思想文化專制的需要。

  西漢時期的政治

  三公九卿

  西漢初期,參照秦制,“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到了漢惠帝、高後時期分為左右丞相,漢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其職權大抵如陳平所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撫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職焉。”據相關學者研究,將宰相的具體權力分為五個方面:選官權、督察百官並有一定的執法權、上計考課權、總領朝議與奏事權、封駁與諫諍權。

  漢武帝時期,由於外部威脅消除,而此時的宰相集權已經威脅到皇權,進而對之裁抑。出於加強皇權、弱化相權的目的,漢武帝自親政起設立內朝逐步對相權進行削弱,並通過頻繁更換宰相以及以細事誅殺宰相來加強皇權、樹立自身對中央政權的絕對控制。毫無疑問,內朝的設立在完成上述目的之後,在武帝統治期間對外戰爭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內朝作為一項制度其自身的就不是完善與成熟的。

  內朝具有根源於皇權的巨大的依附性,脫離皇帝的領導,內朝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權力機構存在。同時,宰相不得過問內朝事務,也使得內朝成為政權內部一個相對於外朝的獨立單位。總之,從中央集權的角度來看,內朝的設立增強了皇帝對朝政的控制權,使得專制制度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通過漢武帝時期創置內朝、裁抑相權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活動,將西漢國家政治活動中的決策權較為完整地收歸皇帝手中,使得以宰相為首的外朝逐漸退化成為一個大政方針政策的執行機構。

  除了丞相制度外,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稱為“三公”。“三公”之下,設有掌管國家軍政和宮廷事務的“九卿”。地方行政機構,除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外,漢初還分封諸侯王,形成郡國交錯的局面。郡縣官制承襲秦代,封國官職仿照中央。縣以下的基層組織仍為鄉、裡。這樣就恢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統治機構。

  西漢時期的經濟

  西漢時期牛耕和鐵器的使用非常普遍,手工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紡織業和瓷器製作發達。西漢是中國古代商業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國家的穩定和交通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僅國內貿易,而且對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通過絲綢之路西漢甚至與古羅馬、印度等國家有間接的貿易關係。

  人口

  秦代末年由於長期戰亂人口銳減,西漢建立時人口在1500萬到1800萬之間,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輕徭薄賦,至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國人口約達3600萬。漢武帝時期因大規模對外戰爭人口銳減至3200萬,至於史書中的”戶口減半“是因民眾不堪重負逃稅導致人口登記不實。漢武帝晚年頒佈罪己詔重啟漢初息兵養民的國策,繼任者霍光、劉詢沿襲,至地節元年***前67年***人口達4000萬。

  到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在籍人口達59594978人,墾田8270536頃,為兩漢之最,實際人口達6300萬。

  農業

  牛耕普遍,鐵農具推廣

  西漢時牛耕更加普遍,在黃河流域逐漸盛行起來,也存在用馬耕地的現象。鐵製農具的製作與使用比較廣泛,在漢武帝時期,冶鐵業歸國家壟斷,鐵器的推廣更為迅速。不但中原地區普遍使用鐵器,而且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鐵製農具的種類也增多了。僅鐵犁中,就有鐵口犁鏵、尖鋒雙翼犁鏵、舌狀梯形犁鏵,還有大型的犁鏵。水利工程的大量興建,耕作技術有了顯著的改進。特別是在山東安丘、河南中牟和陝西西安、咸陽等地都發現有鐵犁壁。犁壁的發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個重大發展。沒有犁壁就起不到碎土、鬆土、起壠作畝的作用。

  治理黃河和興修水利

  西漢的水利事業比戰國時期有了新的發展。突出的是治理黃河和關中等地興修了一些較大的水利工程。漢初,黃河屢次決堤。公元前132年,黃河又在瓠子***河南濮陽西南***決口,氾濫成災,遍及16郡。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徵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經過這次治理,黃河在八十年間沒有發生大災。治理黃河是西漢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

  漢武帝時在關中開鑿了幾條較大的灌溉渠。公元前129年,為了轉輸由關東西運的漕糧,在徐伯的領導下,徵發幾萬民工開鑿了與渭河平行的漕渠。漕渠在渭河南岸,東注入黃河,長達一百多公里。修成後,不僅使這一段的漕運時間縮短一半,而且使沿渠兩岸萬餘頃地受益。

  與此同時,又修龍首渠。這條渠是從陝西澄城縣狀頭村引洛水灌溉陝西蒲城、大荔一帶田地。渠道要經過商顏山。這裡土質疏鬆,渠岸易於崩毀,不能採用一般的施工方法。於是發明了“井渠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七裡寬的商顏山。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

  公元前111年,在鄭國渠上游修了六條輔助的小渠,稱六輔渠。公元前95年,從仲山口引涇河至櫟陽,這就是白渠。全渠長近二百里,灌溉農田4500餘頃,水中泥土又可肥田。此外,又在東泰山下引汶水灌溉農田,在甘肅境內引黃河水灌田,在安徽境內引淮水灌溉,等等。

  “代田法”與“區種法”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耕作技術也有提高。漢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趙過總結了西北地區抗旱鬥爭的經驗,推廣了“代田法”。

  趙過還發明瞭耬車。耬車是一種播種機,能同時播種三行,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在遼陽三道壕西漢晚期村落遺址中發現過一件鐵製耬足,山西平陸棗園村王莽時墓葬壁畫上的三足耬畫像,證明當時已廣泛採用耬車播種技術。漢武帝曾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這種新式農具。

  到漢成帝時,氾勝之又總結了一種新耕作方法── “區種法”。是一種園藝式耕作技術,把土地劃成許多小區,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細作,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 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耕地面積也不斷擴大,到西漢末年,墾田面積已達8270500餘頃,人口達六千餘萬,比戰國時期增加兩倍以上。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