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文學常識

  熟記每一個文言文常識,對於高中生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識以供大家學習。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識:通假字

  1.鄉,通“向”:“侯生果北鄉自剄”***《史記·魏公子列傳》***。

  2.詳,通“佯”:“行十餘里,廣詳死”***《史記·李將軍列傳》***。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4.倍,通“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

  5.禽,通“擒”:“禽滅六王”***《史記·秦始皇本紀》***。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記·淮陰侯列傳》***。

  7.趣,①通“趨”:“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史記·孫臏列傳》***。②通“促”:“趣趙兵亟入關”***《史記·陳涉世家》***。

  8.內,通“納”:接納,讓……近來;藏。“無內諸侯軍”***《史記·高祖本紀》***。

  9.郤,通“隙”:隔閡,矛盾。“令將軍與臣有郤”***《史記·項羽本紀》***。

  10.責,通“債”:“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史記·高祖本紀》***。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識:與政事相關的常用詞

  官員到某地任職,做一些相關的政事,實行一定的政策,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貶評論。於是官員與百姓、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國君***帝王***之間就會有許多“動作”發生。

  1.詣:到,去。

  2.勸:①鼓勵,獎勵;②受到鼓勵、獎勵。

  3.課:考核、督促、徵收。

  4.風、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視,巡行;考察,核實,查明。

  6.遊:①遊玩,遊覽;②旅行,外出求學或求官;③交際,交往。

  7.趣、趨:①小步走,跑;又引申為趕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檢舉,揭發。

  9.白:告訴,報告。常用於官吏之間。

  10.短:進讒言,說壞話。

  11.害:嫉妒。

  12.聞:

  ①聽說,聽見;

  ②使知道,報告給……知道。對於義項

  ③要特別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統治者——國君,強化了這一點,閱讀時就不至於認為下文中國君和主人公發生的事件顯得突兀。怎麼國君知道了並參加進來了呢?其實就是“聞”字在起作用。如“沒死以聞”,“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13.折:指斥,指責,駁斥。

  14.讓:①責備,責怪;②謙讓,辭讓。

  15.黨:偏袒,夥同,包庇。

  16.矯:假託,假傳。

  17.質:作人質;抵押。

  18.次:①臨時駐紮***用於軍隊***;②住宿,停留***用於個人***。

  19.輸:繳納***貢品或賦稅***——由“輸送、運輸”引申。

  20. 當:判刑,判罪。後多帶表示懲罰意義的詞語。

  21.坐:①因……犯罪或錯誤,觸犯;②牽連,定罪。

  22.多:讚揚,欣賞。“高、貴”等字,若帶賓語,就是意動,也意譯為此。

  23.少:批評,輕視,看不起。

  這是一些常見的單音動詞。我們基本可以按照官員行為、他官***官場***反應、社會評價三個層面來掌握。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識:複音詞

  1.下車:剛上任、剛到任。現有成語“下車伊始”。

  2.乞骸骨、請辭、告老、請歸、乞歸:辭官。

  3.用事:掌權,主管。

  4.視事:在任,在職;辦公。

  5.聽事:辦公的地方。

  6.逆旅:旅館。

  7.部曲:私家軍隊。

  8.祖道:在路上設宴為人餞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於“家裡人”和“傭人、僕人”。

  10.起家:起於家,就是從家裡被徵召為官。

  11.作色:發怒。

  12.從子:侄子。從,堂房親屬;又如“從兄、從弟、從父”等。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識:特殊稱謂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幹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係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援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耋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