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旦是怎樣來的

  歷史上有四大名旦這個說法,一直言傳至今,關於它的由來有什麼說法一直被討論著。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四大名旦的由來,希望能幫到你

  四大名旦由來介紹

  關於“四大名旦”稱謂的來歷,時至今日,一直存在著這樣的誤區,那就是,很多人都認為,這個稱謂來自於一次觀眾投票活動。換句話說,“四大名旦”是投票選舉出來的。也就是說,這次投票活動,就是為了選舉“名旦”。

  這種說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很有“權威性”,很普遍,也就被廣泛引用,有傳記作者這樣寫道:“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行全國首屆旦角名伶評選活動。這完全是一種群眾自發的行為,以投票方式選舉自己心目中的名伶,結果以得票數多少而定。經過一番角逐較量,梅蘭芳以一出《太真外傳》,尚小云以一出《摩登伽女》,程硯秋以一出《紅拂傳》,荀慧生則以一出《丹青引》獲得前四名,被稱為中國四大名旦***或稱京劇四大名旦***。”

  實際上,這次投票活動的全稱是“為鼓吹新劇,獎勵藝員,現舉行徵集 五大名伶 新劇奪魁投票活動”***《順天時報》1927年6月20日第五版***。也就是說,投票活動主要針對的是“五大名伶”的新劇,並不涉及對他們5個人個人藝術的全面評價。“五大名伶”是梅蘭芳、程豔***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徐碧雲。更準確地說,活動規則是要求投票者從5個人所演新劇中分別選出最佳的一齣戲。

  一個月以後,投票活動結束。7月23日,《順天時報》揭曉了投票結果。“五大名伶”各自的最佳劇目分別是:梅蘭芳的《太真外傳》,得票總計1774票;程硯秋的《紅拂傳》,得票總計4785票;尚小云的《摩登伽女》,得票總計6628票;荀慧生的《丹青引》,得票總計1254票;徐碧雲的《綠珠》,得票總計1709票。

  這次活動,從開始刊發啟事,到投票過程,以至最後揭曉結果,都只用了“五大名伶”這個名稱,而沒有用“五大名旦”。這就造成兩個後果:

  一、有人因此推斷,在這之前,還沒有“四大名旦”***或“五大名旦”***的說法。否則,主辦方應該用“五大名旦”,而不是以“五大名伶”之名;

  二、正因為如此,有人得出結論:“四大名旦”的稱謂,就是在此次投票活動結束後確立的,即被選舉產生的。

  很明顯,這樣的結論是不符合實際的。首先,此次投票選舉活動,針對的只是5個人的新戲,並不是評選孰強孰弱。其次,如果“四大名旦”之說是因為此次投票選舉活動而產生的,那麼也應該是“五大名旦”。為何漏掉徐碧雲而只說“四大名旦”呢?除此之外,如果以得票多少排列,位列第一的是尚小云的《摩登伽女》,其次是程硯秋的《紅拂傳》,然後是梅蘭芳的《太真外傳》,接著是徐碧雲的《綠珠》,最後是荀慧生的《丹青引》。假使這次活動的目的確是為了選舉“四大名旦”,那麼,按照票數,排在前四位的,也應該是尚小云、程硯秋、梅蘭芳、徐碧雲,緣何荀慧生最終位列“四大名旦”之一,而缺了徐碧雲呢?僅從這個角度上說,“四大名旦”是由戲迷、讀者選舉產生的論斷,就是錯誤的。

  投票選舉,是確立“四大名旦”稱謂的其中一種說法。這種說法最終被事實所推翻。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更加沒有說服力,不值一駁。據說,在1924年到1925年期間,在軍閥張宗昌家的堂會上,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合作了一出《四五花洞》。這次演出《四五花洞》,梅、尚飾演兩個真金蓮;程、荀飾演兩個假金蓮。由於4個人的表演各具特色,藝術水平難分高下,便從此有了“四大名旦”的說法。這樣的說法十分含糊,沒有明確到底是由誰最先喊出“四大名旦”這個名稱的。

  四大名旦的確立

  就目前現存資料而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四大名旦”的稱謂是由天津《天風報》社長沙大風率先提出來的。依據是:

  第一,源於3個知情人的回憶,他們是沙大風的兒子沙臨嶽、上海文史館館員薛耕莘、寧波鎮海的陳崇祿。薛耕莘曾經在《上海文史》上撰文,稱梅蘭芳曾親口對他說過這樣的話。陳崇祿則說他曾經見過沙大風的一枚印章,上有“四大名旦是我封”這7個字。

  據沙臨嶽回憶,“四大”其實是借用當時流傳甚廣的“四大金剛”之名。“四大金剛”指的是直係軍閥曹錕的內閣大臣程克等4人。有人說,由於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朱琴心的名氣不亞於“四大金剛”,所以有人稱他們為“伶界四大金剛”。後來,荀慧生取代了朱琴心。“伶界四大金剛”又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沙臨嶽還說,其父沙大風對“伶界四大金剛”這個稱謂頗不以為然。他覺得金剛怒目與四旦的嬌美英姿不相吻合,所以提筆一改,改稱為“四大名旦”。

  第二,上海早年的戲劇雜誌《半月戲劇》主筆、專事戲劇評論的梅花館主***本名鄭子褒***於20世紀40年代初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四大名旦”專名詞成功之由來》。儘管他沒有明說,但他的論斷,實際上從側面印證了“四大名旦是沙大風所封”的說法。更重要的是,他直接說明“四大名旦”的來歷,是因為荀慧生。他的這篇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提倡 四大名旦 最起勁的,不用說,當然是擁護留香的中堅分子。”

  “留香”,是荀慧生的號;“擁護留香的中堅分子”,是被稱為“白黨”的捧荀派。舊時京城,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爭相捧自己鍾情的藝人,甚至為此另組專社專團,比如,捧藝名“白牡丹”的荀慧生的有“白社”,捧尚小云的有“雲社”等。相應的,“社”的成員,就被稱為“黨”,比如,“梅黨”“白黨”等。

  那麼,“白黨”捧荀慧生,為何要提出“四大名旦”這個稱謂呢?梅花館主在文章中,很肯定地這樣寫道:“因為那時的荀慧生,離開梆子時代的 白牡丹 還不很遠,論玩意兒,論聲望,都不能和梅、尚、程相提並論,可是捧留香的人,聲勢卻非常健旺,一鼓作氣,非要把留香捧到梅、尚、程同等地位不可,於是極力設法,大聲疾呼地創出了這一個 四大名旦 的口號。”臺灣著名劇評家丁秉

  按照梅花館主的說法,“四大名旦”初始於“民國十七年”,即1928年,也就是《順天時報》舉辦“ 五大名伶 新劇奪魁投票活動”後的第二年。從這個角度上看,說“四大名旦”產生於這次投票活動之後,並非沒有道理。只是,它不是由投票選舉產生的,更不是由此次投票活動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