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內戰的歷史事件

  英國內戰發生於1642年至1651年,是英國議會派和保皇派之間發生的戰爭,此戰對英國和整個歐洲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第一次內戰***1642—1647年***

  1642年10月23日,王軍同國會軍在埃吉山進行了首次大規模交戰。王軍兵力7000多人,國會軍7500人。國會軍兩翼騎兵被王軍騎兵的反擊所打敗,但中路步兵卻打退了王軍步兵的進攻,並將其擊潰,戰鬥結果未分勝負。10月29日,王軍攻佔牛津,11月12日攻佔距倫敦7英里的布倫特福,首都告急。4000多名由手工工人、學徒和平民組成的民兵隊伍火速開往前線,國會軍力量大增,迫使王軍放棄進攻倫敦的計劃。1643年,整個軍事形勢對國會軍十分不利。9月,王軍兵分三路進攻倫敦,首都再次告急。倫敦民兵組織4個團同國會軍一起挫敗王軍的進攻,倫敦再次轉危為安。但王軍控制了五分之三的國土,國會派處於被動。

  國會軍在內戰初期節節失利,從政治上看主要是由於掌握國會領導權的長老派動搖妥協,不願與國王徹底決裂,滿足於既得利益,無意推翻王權;軍事上主要是由於統帥埃塞克斯等人消極怠戰,缺乏主動進攻精神,軍隊缺乏訓練,素質較差。這時,軍中湧現出了以克倫威爾為代表的一批傑出將領。克倫威爾親自組織“東部聯盟”軍隊1.2萬人,在1643年的東部幾場戰鬥中連戰皆捷。

  1644年7月初,兩軍在馬斯頓荒原展開了內戰以來首次大規模會戰。2日,王軍魯伯特親王率騎兵迅速佔領整個荒原。國會軍獲悉後立即向荒原挺進。晚上7點左右,國會軍左翼騎兵首先衝下高地直撲敵軍。接著,中路步兵和右翼騎兵也投入戰鬥。克倫威爾指揮左翼騎兵很快摧毀了王軍第一、第二線騎兵,魯伯特落荒而逃。一個半小時後,國會軍左翼取得勝利。但是,中路步兵和右翼騎兵遭到王軍步兵和騎兵的猛烈反擊,步步後退,處境危急。克倫威爾此時一舉擊潰王軍右翼騎兵,又集中兵力衝入王軍步兵陣中,王軍潰敗。約晚上10點會戰結束。王軍投入1.5萬人***騎兵7000人***,死亡3000多人,被俘1500人。馬斯頓荒原之戰是英國內戰的轉折點,它扭轉了國會軍連連失利的局面,從此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同時,這次會戰也是克倫威爾一生的轉折點,他對取得會戰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他的部隊從此也以“鐵騎軍”聞名全國。

  由於國會軍總司令埃塞克斯等人昏庸無能、消極怠戰,國會中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十分不滿,1644年12月,國會下院通過《自抑法》,規定議員不得擔任軍職;1645年1月又通過《新模範軍法案》,決定建立一支由國會撥款、騎兵佔三分之一的2.2萬人的新模範軍,任命托馬斯·費爾法克斯為總司令,統一指揮全軍。在費爾法克斯的堅決要求下,作為議員的克倫威爾被任命為副總司令兼騎兵司令。從此,克倫威爾一身二任,在軍隊中代表國會,在國會中代表軍隊,以他為首的獨立派掌握了軍隊的實權。內戰的形勢也大為改觀。

  國會軍一改過去被動防守、等待作戰的消極路線,採取主動進攻、迫敵決戰的積極進攻戰略,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軍事勝利。其中以內斯比一戰最為重要。1645年6月14日,雙方在內斯比附近展開決戰。國會軍集中兵力1.4萬人,其中騎兵6500人,王軍則拼湊了7500人,其中騎兵4000人。雙方仍然採取傳統的步兵居中、騎兵兩翼的佈陣方法。在克倫威爾的建議下,國會軍為誘使王軍速戰使部隊稍向後撤,王軍立即下令進攻。早上10點30分,王軍全線出擊。魯伯特率騎兵直撲國會軍左翼騎兵,並追擊不止。與此同時,克倫威爾指揮右翼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向王軍左翼騎兵。

  雙方步兵也展開決戰。克倫威爾擊潰王軍左翼,但王軍步兵攻勢迅猛,國會軍步兵被迫撤退。在這關鍵時刻,克倫威爾留一個團繼續追擊王軍左翼殘部外,集中其餘騎兵猛衝王軍步兵側後。王軍遭前後夾攻,頓時大亂,很快潰敗。國王率2000騎兵逃跑。這次決戰,王軍傷亡、被俘5000多人,全部輜重、槍炮、軍火和軍旗包括國王的祕密檔案全部落入國會軍手中。在歷時3小時的會戰中,王軍主力遭到毀滅性打擊,從此一蹶不振。到1647年3月,王軍的最後一個據點落入國會軍之手,第一次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內戰***1648年***

  第一次內戰勝利後,革命陣營內部長老派和獨立派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長老派早在1647年2月就迫使國會通過解散軍隊法案,引起廣大軍官和士兵、群眾的強烈不滿。8月6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團結小資產階級激進派別“平等派”,在倫敦群眾的支援下,率軍隊開進首都,許多長老派議員倉皇逃走,獨立派掌握了國會實權。但是,克倫威爾馬上反過來鎮壓了激進的“平等派”。

  正當革命陣營發生分裂和鬥爭時,查理一世逃出國會軍大本營,勾結長老派和蘇格蘭人,於1648年2月在西南部發動叛亂,第二次內戰爆發。國會軍先後在威爾士和東部平息王黨叛亂,並在1648年8月17日同支持國王的蘇格蘭軍隊進行了著名的普雷斯頓會戰。克倫威爾首先向蘇格蘭軍左側的英國王軍蘭代爾部發起猛攻,經4小時激戰擊潰王軍。克倫威爾乘勝直撲蘇格蘭軍,先將里布爾河右岸的敵軍擊潰,隨後渡河追擊。18日晨,國會軍在距普雷斯頓15英里處的威根追上蘇格蘭軍,並立即率部插入敵陣,將敵後衛部隊切割成數段,分而殲之。19日,國會軍繼續追殲蘇格蘭軍。克倫威爾同漢密爾頓在沃林頓附近進行了自蘇格蘭軍入侵以來最激烈的戰鬥。克倫威爾奪取山隘和默西河上的一座橋樑,蘇格蘭軍退路已斷,大部人馬投降。8月25日,漢密爾頓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向國會軍將領蘭伯特投降。至此,第二次內戰以英國國會軍粉碎蘇格蘭軍和王軍的進攻宣告結束。

  英國內戰是英國資產階級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同封建專制王權之間的一次大搏鬥。通過戰爭,專制王權被推翻,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確立了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統治地位。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處死刑,2月國會通過決議廢除上院和王權,5月成立共和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乘借內戰勝利的東風發展到了頂點。

  英國內戰的後續影響

  1658年9月克倫威爾去世。此後,在高階軍官和議會之間展開爭奪權力的鬥爭,國內政局動盪。駐紮在蘇格蘭的蒙克率軍回到倫敦,並與亡命法國的查理·斯圖亞特達成復辟協議。1660年4月4日查理髮表《佈雷達宣言》 ,表示宣言釋出後40天之內向國王表示效忠的一切革命參加者,可予寬大赦免。1660年5月查理回到倫敦登位,即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5年查理二世死後,其弟詹姆斯繼位,即詹姆斯二世。1688年,輝格黨和託利黨發動光榮革命,廢黜詹姆斯二世,迎接其女兒瑪麗和女婿荷蘭執政威廉到英國來,尊為英國女王及國王,即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並確立了君主立憲君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