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八里橋之戰傷亡多少

  裡橋之戰是發生在1860年的一場戰爭,因為發生戰爭的地點就是在八里橋,所以才會被人們稱為這個名字。那麼格林沁八里橋之戰傷亡多少?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希望對你有幫助!

  

  僧格林沁八里橋之戰發生於1860年,天津大沽口淪陷後,咸豐帝欲和英法聯軍談判乞和,談判破裂後聯軍決定進攻北京。1860年9月18日英法聯軍向僧格林沁守軍發動激烈炮火攻擊,蒙古騎兵馬匹被英法火箭驚嚇回奔導致陣勢混亂,僧格林沁見機退回八里橋。

  9月21日英法聯軍分為東西南三個方向對八里橋的清軍陣地發起了攻擊,清軍馬隊按照原部署奮不顧身與聯軍拼殺,但因為槍火裝置有限,清軍傷亡慘重,僧格林沁八里橋之戰開戰後僧格林沁才明白主攻部隊是南路敵軍,為彌補失誤僧格林沁重做規劃,在戰鬥同時企圖分割敵人,以殲滅敵人主力,但因勝保部潰敗沒能實現此作戰意圖。

  僧格林沁八里橋之戰後期英軍兵分兩路包抄僧軍,僧格林沁腹背受敵但仍揮舞黃旗挑戰,蒙古騎兵表現的更是異常英勇,不畏密集的炮火攻擊,以血肉之軀不斷衝向敵軍陣營,此時英法聯軍不斷用大口徑火炮射擊誓死保衛八里橋的清軍,八里橋最終被聯軍佔領,八里橋上屍橫遍野,早上還勇猛威武鬥志昂揚的蒙古騎兵,在戰鬥結束時消失的無影無蹤。八里橋之戰是封建冷兵器與近代新式武器的一次經典戰役,英法聯軍使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新式武裝兵器及最新戰術,而八旗軍使用的是傳統冷兵器,英法聯軍佔據了壓倒性的武器優勢,八里橋之戰清軍傷亡上萬,而英法聯軍僅有十二人陣亡。

  僧格林沁八里橋之戰介紹

  八里橋之戰是發生在1860年的一場戰爭,因為發生戰爭的地點就是在八里橋,所以才會被人們稱為這個名字。這次戰爭是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而和清軍對抗的就是英法聯軍,儘管清兵表現得十分勇敢,但是最終卻仍然失敗了。然而在這次戰爭中僧格林沁卻表現出了自己的能力,可以說僧格林沁八里橋之戰的指揮非常出色,並且受到了多方人士的贊同。

  僧格林沁八里橋之戰的關係非常密切,他本來是這次戰役的指揮官,而這件事還要從天津淪陷開始說起,當時僧格林沁帶領著七千多蒙古人以及上萬名步兵,希望在部署之後,在八里橋附近和英法聯軍對抗。咸豐帝雖然在幾天之後派人前去和英法議和,但是最終談判還是破裂了,而僧格林沁也在八里橋附近做好了部署。在9月21號這一天,英法聯軍開始進攻八里橋。

  開始的時候僧格林沁很快就發現了英法聯軍的缺陷,曾經一度破壞了對方的防線,但是英法聯軍卻有著火炮等武器,這是清兵無法改變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清兵處於下風。而英國的軍隊也分為了兩個部分,分別對抗僧格林沁的部隊和圍攻附近的區域,企圖從後方圍攻僧格林沁。儘管僧格林沁部署地十分得當,但是卻依舊抵擋不住對方炮火的攻擊,最終清軍損失了大量的兵力,以失敗而告終。僧格林沁八里橋之戰失敗了,但是他的能力和勇氣卻依舊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僧格林沁資料

  鐵帽子王僧格林沁是道光皇帝姐姐的過繼兒子,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的晚清名將,在道光年間曾襲科爾沁郡王爵。

  鐵帽子王僧格林沁幼年家境貧寒,曾和父親為富人放牧,到12歲時被送到老城文昌宮讀書,1825年被選為君王嗣子,承襲郡王,此後曾擔任後扈大臣、衛內大臣、顧命大臣等重要官職,1853年任參贊大臣,在太平天國北伐之際,親自率軍圍剿,北伐軍損失慘重,1854到1855年連續兩次大敗太平天國北伐軍,數百戰役無一漏網,聲名遠播。

  1859年英法聯軍悍然闖入大沽口,鐵帽子王僧格林沁堅決反擊入侵者,英法聯軍撤走,這場大沽口保衛戰,是列強入侵中國以來被侵略的中國首次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入侵天津,僧格林沁兵敗撤退,英法聯軍進而進攻北京,圓明園被毀,僧格林沁被革去郡王爵。1860年恢復郡王爵,1862年親自率領蒙古騎士多次擊敗捻軍,1865年被捻軍設計陷入重圍,突圍後被捻軍誅殺,終年55歲,同年七月靈柩北上被安葬於科爾沁左翼世襲旗陵,另外修建僧王塑像祠一座,賜諡號“忠”。

  僧格林沁輔佐過三朝皇帝,被稱為鷹獒之士,咸豐帝在聽說他的驍勇事蹟後,特別賜予他“湍多羅巴圖魯”的稱號,僧格林沁為官40年,多次救清朝於水火之中,用生命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