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最具特色的樂器介紹

  漢族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僅從己出土的文物可證實:遠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多種多樣的樂器。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漢族最具特色的樂器

  中國樂器裡是很少喜劇性的,雷琴好像是其中惟一的一種,可以學雞叫,學馬嘶,學各種小鳥,《百鳥朝鳳》這隻曲子讓雷琴演奏起來讓你真是會忘掉了樂器的存在。雷琴什麼都可以學得來,就是沒有自己的本聲本韻,雷琴就是這麼一種樂器,它可以算是喜劇性的。但它又根本無法與鑼鼓相比。鑼鼓算樂器嗎?當然算,鑼鼓其實也是一種難以定性的樂器,但它出現在喜慶的場面太多了,所以,鑼鼓一響起來,人們就興奮了,這是歷史的潛移默化。在中國,死人而敲鑼打鼓是沒有的事,喜慶的日子又離不開它,它的性格就這樣給糊里糊塗地定格了。

  中國的樂器裡,最不可思議的是壎,它在你耳邊吹響,你卻會覺得很遠,它在很遠的地方吹動,你又會覺得它很近。這是一種以韻取勝的樂器。是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超然獨行的性格,世上的事都和它好像沒有一點關係,它是在夢境裡的音韻,眼前的東西一實際起來,一真切起來,壎的魅力便會馬上消失了。

  音樂永遠是一個人的,上百上千人在一起聽音樂,真不知道人們在那裡聽什麼?樂器是有性格的,它靜靜地待在那裡什麼也不是,一旦被人操縱著,它的性格就出來了,該是什麼就是什麼,往往是,到後來不再是人操縱樂器,而是樂器操縱了人。

  漢族民樂發展情況

  漢族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僅從己出土的文物可證實:遠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多種多樣的樂器。如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壎,河南安陽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入葬***出土的編鐘、編磬、懸鼓、建鼓、枹鼓、排簫、笙、箎、瑟等等。這些古樂器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古樂器一般都具有雙重功能——表現性和實用性。即是說這些樂器既是表現音樂的工具,又是勞動生產的工具,或是生活用具。如在《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記載有:“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文中所說用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而成鼓。而“拊石擊石”則是先民們將狩獵的石器,敲擊成聲,以伴奏化裝成百獸的原始舞蹈。又在《漢書·楊惲傳》:“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這一記載,描述了人們酒後興趣大發,一面敲擊盛酒用的器皿缶,一面仰天歌唱。古時的石磬可能導源於某種片狀石制工具。可以這樣設想,先氏們在長期勞動過程中,逐漸發現某種石製片狀工具能夠發聲,可以作為樂器,於是發明了磬。

  樂器的實用性不僅表現在某些樂器原來是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器,並且人們用它們來傳遞一些特定的生活資訊。如擊鼓出徵、鳴金收陣、晨鐘暮鼓、打更報時、鳴鑼開道、擊鼓升堂等。在中國有些少數民族至今仍保留著以吹奏口弦傳遞愛情的資訊,口弦成了表達愛情的工具和信物。

  樂器的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的發達和提高有著密切的關係。由石磬演變成金屬的磬和出現金屬的鐘,在石器時代是絕無可能,只有當人類掌握了較高的冶煉技術才成。也只有當養蠶業和繅絲業的發明和發展,才可能產生“絲附木上”的琴、瑟、箏。

  先秦時期的樂器,見於文獻記載的有近70種。僅在《詩經》一書中提及的即有29種,打擊樂器有鼓、鍾、鉦、磬、缶、鈴等21種,吹奏樂器有簫、管、壎、笙等6種,彈絃樂器有琴、瑟等2種。由於樂器品種的大大增加,於是在周代時產生了根據製作樂器的不同材料而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稱作“八音”分類法。

  自秦漢以來,又不斷湧現出新樂器。如秦時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彈絃樂器——“百姓弦鞀而鼓之”。弦鞀是一種圓形音箱、直柄的琵琶,後至漢代發展成四弦十二柱的“漢琵琶”,又稱“阮咸”。漢族是一個善於吸收的民族,自漢以來,廣泛吸收了大量的外來樂器。如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時張騫通西域時傳入的橫吹***亦稱橫笛***;漢靈帝時傳入豎箜篌***曾稱胡箜篌;約在公元350年前後的東晉時,從新疆、甘肅一帶傳入了“曲項琵琶”,明代傳入了揚琴和嗩吶等。這些外來樂器,經過不斷地改進,使它們逐漸成為中國民族樂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員。

  在漢族樂器發展史中,值得注意的是拉絃樂器的出現大大晚於打擊樂器、吹管樂器和彈絃樂器。據文獻記載,唐代***公元618—907年***才出現以竹片軋之的“軋箏”和“奚琴”***在宋時作“嵇琴”***。宋時的嵇琴用馬尾弓拉奏,並出現了“胡琴”的名稱。如宋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雲:“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如怨單于。”自元代之後,在奚琴、胡琴的基礎上發展成各種型別的拉絃樂器。

  中國的“吹、打、彈、拉”四大類樂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新中國成立後,對傳承樂器的音質不純、音律不統一、音量不平衡、轉調不方便、固定音高樂器之間的音高標準不統一、在綜合樂隊中缺少中低音樂器等不足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並湧現了許多成果。

  漢族民歌藝術特色

  一、詩與樂的高度結合

  從詩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緊貼人民生活、主題明確、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特點。民歌的歌詞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屬歌謠體;一般句式整齊、押韻、平仄不嚴;以七字句為多,兼有其他句式,在結構上以兩句體、四句體為多。民歌的作者在短短數句歌詞中運用比喻、比興、對比、誇張、敘事等手法,使主題思想得到鮮明突出的體現。

  如用“苦麻菜”比喻遠嫁少女之苦命,用“小白菜地裡黃”比喻沒孃的孩子,在《農夫怨》、《長工調》等歌中運用了貧富的對比……《槐花幾時開》短短四句就做到情景交融、人物性格鮮明、感情細膩地表現了愛情主題。

  二、長於抒發人的內心世界

  民歌運用短小的結構,凝練的音樂語言,極為經濟的音樂素材來表達深刻的思想感情。綏遠民歌《城牆上跑馬》深刻地表達了遊子的思鄉之情;《走西口》表達了離鄉背井、生離死別的親人間的悽婉、依戀之情。

  三、具有口頭性、集體性、即興性和變異性

  民歌是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在世代相傳中,不同時期***或時間***、不同地區的不同歌唱者,常按個人需要,將某首現成民歌作為藍本,進行即興編詞,見啥唱啥,想啥唱啥,這就是民歌創作和歌唱中的即興性。在即興編詞的同時,民歌的曲調必然發生不同程度的變異,因此出現了一首民歌有許多變體的現象,如《孟姜女》、《鮮花調》、《剪靛花》等的變體遍佈大江南北,也出現了某一地區擁有幾個典型曲調和特性音調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