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圖騰文化大全

  姓氏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而姓氏都是由每個姓氏的圖騰演變而來。姓氏圖騰是每個姓氏的標誌和象徵,從中可知中華民族的濃縮形成史。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姓氏圖騰文化,希望你喜歡。

  姓氏圖騰文化

  圖騰,是我們的祖先用以區分原始群體的一種標誌和象徵。龍是東夷部落首領太昊伏羲氏在華夏九州第一次大結盟之後,集中九大部落的特色,以蟒蛇圖騰為基礎,選用鱷魚圖騰的頭、雄鹿圖騰的角、老虎圖騰的眼、巨蜥圖騰的腿、蒼鷹圖騰的爪、紅鯉魚圖騰的鱗、白鯊圖騰的尾、長鬚鯨圖騰的須組成,宣示著華夏九州的大團結和大融合。鳳是中國古代傳說的百鳥之王,與龍同為中華民族圖騰。由“龍鳳呈祥”之說,歷朝歷代都崇拜龍鳳。姓氏圖騰和龍鳳圖騰一樣,是每個家族每個姓氏的吉祥物、保護神!是增強家庭團結,建立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1791年英國人J朗格出版的《印第安旅行記》介紹英文圖騰來自北美印第人的語“totem”,1903年嚴復把英文圖騰翻譯成漢語,他是中國圖騰文化研究的第一人。據考證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人們認為自然萬物都有靈魂,把自然物神祕化。人們還認為某一種動植物或自然物與自己有一種特殊的關係,是本氏族的祖先和保護神,這就是圖騰崇拜。圖騰也是氏族的標誌。

  圖騰符號是沒有文字之前的遠古祖先對大自然中的太陽、月亮、山川、河流以及賴以生存的動物、植物崇拜而刻寫繪畫的大美之作。就文字演變而言,遠遠早於甲骨文,許多象形文字就源於圖騰,無疑圖騰是民族之魂、是華夏文化的精髓。姓氏圖騰經多年挖掘確認已有300種之多,已經由收藏家協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部門公佈於國家網站。圖騰不僅限於姓氏,像國徽、軍徽及企事業單位的商標均可視為圖騰。圖騰文化包括12種元素:圖騰觀念、名稱、標誌、禁忌、外婚、儀式、生育信仰、化身信仰、聖物、聖地、神話、藝術。

  圖騰崇拜的內涵之一就是“氏族及其成員都需採用圖騰物當做自己的名字”,“一個圖騰開始是一個部族的標記,而後是部族的名字,最後是部族祖先的名字。”於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全部成員頭上,都頂有一個代表他們本部落的名稱***符號***,當部落與部落之間發生交往時,這一名稱就成了他們區別性符號***如鳥部落、熊部落***;當部落與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或流落他方時,這一名稱就無疑產生了精神紐帶的作用與強大的凝聚力量。久而久之,圖騰名稱就逐漸演化成了同一氏族的共同標記——姓。

  4300多年前,齊魯大地東夷是以鳳鳥為圖騰的部族,首領是少昊帝。姜太公封齊建國後,融合了中原文化,發展成為齊文化。為弘揚民族文化,傳承圖騰精神,中國圖騰文化藝術研究院將姓氏圖騰與書法、繪畫、雕刻、陶瓷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合而創作的圖騰文化藝術品於二零零九年九九重陽在齊都臨淄問世。“齊圖騰”是基齊魯文化之深厚底蘊、承齊國之悠久歷史構成臨淄的一張文化名片,使最古老的人類文化符號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是收藏及饋贈親友最高雅的選擇!

  姓氏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中國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姚、媯、姒、姜、嬴、姞、妘,中國當前的大多數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來。

  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四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農神后稷等,都是黃帝的後代。后稷承繼姬姓,他的後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53個。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個姓,佔《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所以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姜姓還是現在中國的許多姓氏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當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妘起源於帝嚳高辛氏;嬴起源於少昊金天氏;媯、姚 同源,都是起源於帝舜;姒起源於大禹。

  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

  氏的出現,記錄著人類歷史腳步邁進階級社會。

  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姓氏現狀

  宋朝、明朝和當代三個歷史時期的姓氏分佈反映了三個重要的現象:第一,中國人姓氏在歷史上傳遞是延續的和穩定的。它揭示了在歷史的程序中,中國人姓氏所表現的血緣文化的痕跡與生命遺傳物質,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的進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現。第二,中國人歷來有同姓聚居和聯宗修譜的習俗,而且婚姻半徑很小,婚娶地域相對固定,這樣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佈。中國人姓氏的分佈實際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佈規律。中國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兩種狀態,大姓和小姓,或稱為常見姓氏和非常見姓氏。僅佔總姓氏量不足5%的常見100個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佔總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見姓氏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見100個姓氏的分佈是反映各地區人群的遺傳組成的主要因素,它們決定著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規模和地域人群間的親緣關係的程度。而非常見姓氏人群更為表現其地域特色和相對高程度隔離的現象。第三,人群的遷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國人遺傳基因的流動方向。因此,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佈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

  中國姓氏文化歷經了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不但在社會科學中得到了發展,而且在生命科學中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並已經形成了中國資源特色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通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佈,來探討人群的遺傳結構、不同群體間的親緣關係、以及人群遷移等。

  全國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佔總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總人口達到2.7億,為世界上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這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樣資料,依據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離抽樣,嚴格按照統計學原理獲得這一全國性姓氏資料的。

  當代中國100個常見姓氏中,集中了全國人口的87%。其中,佔全國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個,分別為:王、李、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和馬。歷史上,中國大約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這19個同姓人群中。

  此外,中國的同姓人群在地區分佈上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區,以王姓為第一大姓,約佔人口的9.9%,其次為李、張、劉;在南方地區,則以陳姓為第一大姓,大約佔人口的10.6%,其次為李、黃、林、張;在南北過渡型的長江流域地區,第一大姓為李,大約佔人口的7%,其次為王、張、陳、劉。

  中國每一個省區中,都有一些出現頻率比其它省區高得多的姓。如廣東的樑和羅姓,廣西的樑和陸姓,福建的鄭姓,臺灣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蘇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譚姓,四川的何和鄧姓,貴州的吳姓,雲南的楊姓,西南的寸姓,河南的程姓,甘肅的高姓,寧夏的萬姓,陝西的薛姓,青海的鮑姓,新疆的馬姓,山東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內蒙古的潘姓,東北三省的于姓。

  中國最新姓氏人口數目的排名,由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列出了前100名。1王 2李 3張 4劉 5陳 6楊 7趙 8黃 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樑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31程 32柴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範 62方 63石 64姚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顧 82侯 83邵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曹 89錢 90湯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倒數三位為:難***讀去聲,倒數第一***,死***倒數第二***,“嶽”字上下顛倒***音同“亞”,倒數第三***